为什么说刘禹锡的陋室一点都不陋?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被称为“诗豪”,他出身名门,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其诗文豪迈,涉猎题材极为广泛,他所作的《秋词》、《乌衣巷》、《竹枝词》等诗文历来被人们口口相传,他在被贬和州任上之时所作的《陋室铭》,更是家喻户晓,成为铭文中的楷模。今天我们探讨一下刘禹锡其人和《陋室铭》的来龙去脉。

宦海生涯

刘禹锡从小便开始接触儒家经典,并擅长吟诗作赋,十九岁左右游学洛阳和长安,在那段时期,他的才华和能力在文人圈中获得很高声誉。之后,便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开启了他坎坷一生的政治生涯。

当年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与柳宗元共同参与了“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这场革命是一场轰动一时的遏制宦官、藩镇,减税修生养息的政治运动,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极大的打击了那些贵族和宦官们的利益,因此遭到巨大的阻碍。仅仅6个月,由于支持变法的顺宗皇帝重病在身,被迫退位,而新上任的皇帝唐宪宗反对变法,并对变法和其参与人员进行了无情的打击,厄运降临到了刘禹锡的头上,他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被迁任为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通判,开启了他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

《陋室铭》创作的背景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所写: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在被贬的23年中,必然会承受巨大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折磨,在安徽和州通判的任上,刘禹锡屡遭排挤。

按照当时的规定,刘禹锡还是应该配有几间房屋。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势利小人,看到刘禹锡被贬,又没有给他送礼,便存心刁难刘禹锡。他把刘禹锡分配在偏僻的地方,起初刘禹锡并不在意这种安排,反而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讽刺这些小人,“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样的举动让知县很难堪,于是,便把他调到更偏僻的地方,房屋也比原来小了一半,刘禹锡目睹这样的简陋而狭小的生活环境,仍然很乐观,又写了一幅对联贴在新居上:“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此时,知县见刘禹锡此举动,便更加肆无忌惮地把他调到一间仅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在短短的时间,刘禹锡连续搬了三次家,房子越来越小,位置越来越偏僻,在极度的愤慨中,他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写完之后,请人将铭文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品味其文

在《陋室铭》中,他写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我住的地方很简陋,很不起眼,但我是一个有道德之人,即使房屋再破旧,再狭小局促,也充满馨香之味。来到我的陋室,谈笑聊天的都是博学多才的人,来往没有不学无术的人。我固然贫困不堪,但是我依旧保留着我的清廉高洁。闲暇时便弹奏古琴,阅读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打扰,没有公务缠身的劳心,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和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同样简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他将陋室写的如此高雅,充分显示他超然乐观的精神,可见在他心中,陋室不陋,屋子也许破旧不堪,但是内心却无比富有。正如孔子再《论语》中所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不改其乐。

这篇铭文简练、清新的像一首精美的小诗,却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和情韵。让我们明白人不要一味沉溺于声色物质享受,而要保持高尚的品格和情操。今天,这间陋室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名人故居”,许多人都慕名前往观瞻,品其人,学其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