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跟刘志丹齐名,是许世友的副司令,却只授大校军衔

上一点年纪的人可能都看过《苦菜花》《山菊花》这两部电影,电影中的两个主角于得海、于震海,其实原型都是同一个人,就是胶东抗战英雄于得水。

于得水是山东文登人,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先后7次负重伤,而其名字的由来,也与他负伤有关。

于得水原名叫于作海,7次负重伤后,每次都是在老乡家里养病,养好后重新投入抗战队伍,因此,他对战友们说:“我就是鱼,老百姓就是水,我能活着,得亏有水,有老百姓,以后我就改名叫于得水。”

于得水小时候家境贫寒,爷爷奶奶都饿没了,大叔也没了,三叔因日子太苦又自缢而亡,只剩下于得水的父亲一家苦命维持。后来,于得水拜师学武,练得一身好武艺,加入了农民协会,并于1932年加入我党,拉起了一支游击队,劫富济贫。

1933年7月12日晚,于得水正在家里开会,研究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可惜消息走露,葛家联庄会会长丛镜月带着一百多人前来捉拿于得水。于得水在妻子的掩护下,凭着高超的武功,跳上房梁,顶破房顶,逃到一个老乡家,藏在炕洞里,然后又化装成拾粪的人,逃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恼羞成怒的丛镜月把他全家都抓了起来,结果,父亲、妻子受酷刑致残,母亲被枪毙,一个5岁的孩子也因被打再加上惊吓而亡,另一个孩子只好寄养在一个亲戚家,几乎家破人亡。

于得水把仇恨装在心里,转移到昆嵛山区继续打游击。当时,陕北有刘志丹,山东有于得水,成为北方地区为数不多的红军游击队。

这期间,于得水的队伍不断扩大,经常袭击反动派的盐政所、警察局,陆陆续续得到100多支枪、2000多颗子弹,就是靠着这些家底,于得水率队参加了著名的胶东“天福山起义”。

起义后,于得水的部队被编为山东人民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于得水亲任大队长。就是这支队伍,后来发展到了3000多人,而且我军第27、31、32、41军的源头,也都是来自这支部队。

抗战时期,于得水在胶东地区被称为“孤胆英雄”,与日伪军打了大大小小百余仗,每次都有收获,每次力量都有增强,并率队解放了烟台,收复了崆峒岛,成为胶东地区的一面抗战大旗,烈烈生威。

1943年,于得水升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当时的胶东军-区司令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许世友。

大家都知道,许世友出身少林,嗜武成性,而于得水也是从小习武,都是生性豪爽之人,因此两人惺惺相惜,相交莫逆。

有一次,于得水在战斗中受了伤,许世友亲自跑去看他,并陪了他整整三天。不过,由于行踪暴露,日伪军派了数百人扑过来,形势非常危险。于得水担心许世友的安全,就不顾自己身受重伤,亲自带领大家转移。

于得水的脑子就是活地图,胶东一带所有山路、大路、村庄都装在他的脑袋里,在他眼里,胶东哪条路都能走通,就这样,于得水带着大家穿越了十几个村子,最后在姜家庄登船,在海上漂了三天,总算脱险了。

很多年后,许世友回忆起这惊险的一幕,还开玩笑地说:“跟着于得水没被鬼子包围,在海里漂了三天,差点喂了鱼。”

1955年授衔时,以于得水的资历,本来至少应该授少将的,但最后只给了个大校。许世友听说后,为他鸣不平,说要去给他争取一下,但被于得水拦下了,说我们闹革-命不是为了争官的,军衔大小跟能不能为人民服务关系不大。

1967年2月26日,于得水病逝,享年61岁。

历史客栈作者:荒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