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老物件】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

珍贵的历史记忆

在我保存的物品中,有一本1991年6月28日,由抚顺人民广播电台签发的,看起来毫不起眼儿的64开本的通讯员证,距今已近30余年。

1976年,我复员后分配到抚顺市真空设备制造厂。在当了一年的电工之后,调到厂里的宣传科任宣传干事。除了日常的工作外,也偶尔的为报社和广播电台写一些新闻稿件。不长时间,我的一篇关于生产方面的稿件被抚顺人民广播电台采用。在我的记忆里,电台还给我寄来了一元钱稿费,

1988年,我调入顺城区委宣传部,为了做好搞好新闻报道工作。我多次参加《抚顺日报》和抚顺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使我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进一步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在那个阶段,我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多次被《抚顺日报》和抚顺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

当时我正值中年,有着充沛的精力和对宣传工作的热爱。因此,每天马不停蹄地下基层,走乡村采访,写出来一些有分量的新闻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我接到抚顺人民广播电台签发的通讯证员证时,心里感到异常的亢奋。通讯员证的内页上打印的铅字写着:“凭此证可以到党、政、军、企业、人民团体采访。”这说明从此以后,我可以凭借此证享受新闻单位记者的待遇了,可以在市内的任何单位进行采访了。尽管我得到了这份殊荣,但我很少到外单位去采访,因为我工作在顺城区,这里也是我熟悉的地方,可以更方便地进行采访与写作。我要用我这支笨拙的笔,宣传我区广大人民群众,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光辉业绩。

顺城区被称被誉为抚顺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八个乡镇像八颗卫星拱卫着市区。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为我的新闻采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是我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怎么高明,而是那些勤劳朴实的农民兄弟一桩桩的感人故事,时刻激励着我,鼓舞我,尽情地为他们的精彩故事鼓与呼,这也是一名党的宣传干部应尽的职责与义务。生活和工作在他们中间,浑身就充满了精神和力量。可亲可敬的农民兄弟,不断地把自己辛勤劳动的果实奉献给抚顺人民,丰富着抚顺人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和品质的啊。我能用手中的拙笔,宣传他们,讴歌他们,是我的光荣与骄傲。所以,我始终无悔自己对这份职业的选择。

保存着这本通讯员证,其实就是保存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一记忆一经被唤醒,回味起来竟然是那样的温馨与美好。毕竟它真实地记录了我的生活与工作的真实性,也见证了我在党的宣传战线上不断成长的足迹。

一晃近30年的时间过去了,许多物品在搬家时都被舍弃,这本小小的通讯员证却被我宝贝似的珍藏到现在。每当看到这本通讯员证,都会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曾经被我采访过并写进新闻稿件中的那些人物和事件,像回放历史影像般,又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责编:佟德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