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韩信能忍胯下之辱?看看大文豪苏轼怎么说的,就知道了

说到中国历史上拥有成语典故的人,估计就会想到韩信。要是读史记的话,就会发现大概有三十多个成语都是和韩信有关的,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背水一战、一饭千金、胯下之辱、能屈能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半渡而击、多多益善等等。

从这些成语典故中就能够看到韩信这个历史人物到底有多重要。可是他最后的结局却是不好,他以谋反的罪名,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让人们对他的印象有些不好。

就连说“胯下之辱”这个成语时,就会想到韩信是一个连尊严都可以放弃的人,这就是说放弃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他的内心深处就是一个胆小鬼,这也是他这个人做事没有底线的表现,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为何韩信能忍胯下之辱?

说起胯下之辱,就会想到非常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说起这个成语的由来,就要从韩信的青少年时代发生的一件事情说起。

韩信是江苏淮阴地区的一个破落贵族子弟,性格是放纵不拘礼节,但是他的运气不是很好,所以在青年时代就常常依靠别人的接济来解决吃饭的问题,这让很多人也都很讨厌他。

有一天,在淮阴的闹市中,就有一个年轻的屠户当众侮辱韩信,说道:“看你长得虽然高大,还喜欢佩带刀剑,其实也就是个胆小鬼。”

而后又侮辱韩信说:“你要是不怕死的话,就拿剑来刺我,要是怕死的话,那么就要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而韩信没有吭声,就仔细的大量了这个人一番,就低下了身,趴在了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这时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是一个胆小之人。

有人的人认为韩信当时的内心是很恐惧,也确实感到了屈辱。因为“胯下之辱”可以说是最高级别的侮辱了。

而在秦汉时期,中国人的性情也是很刚烈,遭受这样的侮辱,确实是很难忍受的。

但是,韩信真的有觉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侮辱吗?并不一定,这可以从司马迁的《史记》中找到答案。

文中说:”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里面的孰视之,就是说韩信是有仔细的看那个青年屠户的。

要是韩信真的是一个胆小鬼的话,他是不可能那么从容的仔细看那个屠户的。而司马迁的春秋笔法用了“以为怯”这三个字,这已经说明了司马迁的态度,那只是路人认为的而已,并不是韩信真正的内心想法。

而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这说明韩信是一个宽宏大量之人,并不屑于与小人计较,也是能够成就大事的一个写照。

不是有一句说:“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之辱,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韩信能够俯身从胯下钻出,还能够在哄堂大笑的闹市中,忍受这样如此的奇耻大辱,就能够看出韩信肯定不是一般人,是肯定能够做成天下的大事。

但是也有人说,韩信能够做到连人的尊严都能放下,是不是说他这个人在道德方面也是没有底线的呢?

并不是的,因为我们知道秦朝的法律是很严苛的,比如在闹市之中悄悄的说话都是有可能被杀的,更不要说是当街杀人了,那肯定是要被官府抓去杀头的。

所以说韩信当时要是没有忍耐的话,而是和这个青年屠夫争这口气,那么他也许就没有机会和西楚霸王争雄了。

而韩信最让人佩服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在封王还乡之后,他还把那个曾经侮辱过自己的屠夫找来,然后对将领们说:“这个是壮士。”还给他封了中尉官职。

韩信这种有恩报恩,有仇不报的以德报怨的胸襟气度,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而且大文豪苏轼还曾在《淮阴侯庙记》中有这样的感慨说:“(韩信)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故忍耻胯下!”

这说明韩信不仅是一个能够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还是一个在面对生死问题的时候沉着应对,化险为夷的人!

比如在韩信投靠刘邦之后,是没有受到重用的,这可能是因为连坐的原因,当时按照军中法律是要当斩的。

当时就有十几个人跪成一排,前面的人都被一个个的手起刀落给斩杀了。但是韩信却是举目仰视,找一个有权力的人。

这时夏侯婴路过,韩信就直接大声说:“汉王刘邦是不想要的天下了吗?为什么还要斩杀壮士呢?“

在韩信喊了这句之后,夏侯婴听到这话,走了过来,他觉得能够在一帮快要被杀光的人当中说出此话,这人一定是不同凡响的,又看到他的相貌非常威武,所以就放了他。之后把他推荐给了刘邦,也就有了后来的韩信。

编者认为不管是胯下之辱,还是面对被杀是的沉着冷静,都反映出了韩信的意志和智慧,他的心智不是一般的坚韧,所以才有了那个叱诧风云的战神韩信。对此,小伙伴们有什么看法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