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圣雄王阳明之余姚四先贤(一)

历史悠久的余姚大地,物产丰饶 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崇文重教的余姚涌现的众多的历史名人,严子陵、、朱舜水、和黄宗羲便是被称为余姚四先贤的代表人物。

电视作品山高水长严子陵、乡关何处王阳明 、一衣带水朱舜水 、心系苍生黄宗羲,则是经过多年积累而潜心创作的。讴歌余姚四先贤的系列艺术片。历史悠久的余姚大地, 山川秀美、 物产丰饶、坐落在这里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经举世闻名。当然,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只不过30多年时间,而出现在余姚大地的众多的历史人物早已经让家乡的名字传遍了四方。

在这些众多的人物中,王阳明对于后世的影响尤为深渊。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明代成化年间的状元,由于黄华在京师任职,十一岁的王阳明便先后在北方生活了七年之久,渊源深厚的家学与久居京师的阅历,使王阳明很早就具有了异于一般人的人生起点。王阳明年谱记载到,青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天资聪颖、勤勉好学。同时,因为举子们共同的必修之课,南宋大儒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学理精神,也曾经深深地影响过青年时代的王阳明。

弘治六年,即1493年已经在浙江的乡试中考中举人的却在北京的会试中名落孙山。这一年王阳明21岁。三年之后王阳明再次赴考竟然还是落.榜直到弘治12年,即距一榜落地的第六年,王阳明才终于考中进士走上了仕途。由于获得了明武宗的宠幸, 以刘瑾为首的八位太监,一拳乱政、残害贤臣弄得国事日非。朝中的一批忠良之士曾上书弹劾刘瑾,但结局却十分悲惨。有一次,竟有一百三十四位官员被集体施用杖刑,当场打死十六人。然而,在惊心动魄的宦海风波之中却仍旧有人敢于仗义执言,这里面就有已是官阶六品的王阳明,不过王阳明的直言不讳换来的却是,打入诏狱、廷杖40、命既绝、死而复苏,并被贬谪到穷荒偏僻的贵州龙场做驿丞,只设驿臣一人。

驿吏一人的龙场驿,地处贵州西北部的万山从棘之中。这里人烟稀少、风气闭塞、环境荒凉,这一带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王阳明克服了语言交流的障碍与当地的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向他们传授文化知识,为开化地处荒远之区的龙场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龙场驿的生活虽然艰苦,但王阳明与生命融为一体的学术思想却得到了升华。他在苦难中看透了荣辱的本质,她在平静里参悟了生死的内涵。王阳明请当地的石匠为自己用石料打造了一幅棺椁,他决计要到里面“死”一回。他要从“死”的角度来洞察“生”的谜团。王阳明认为,人既然来到世上,就要为世间做一点有益的事。既然是一位真心治学的人,就应当像孔子那样教人以仁,像孟子那样教人以德,传经布道、唤醒良知。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的精神觉醒世称“龙场悟道”。他悟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悟出了“知即是行,行即是理”。

关于“理”字朱熹认为是“事物之理”王阳明则认为是“天理”之理,就是“良知”。“良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良心”。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致良知”便是革除“恶”的意念发扬“善”的本质,而“知行合一”的观点与“致良知”的理念恰恰正是心学理论的基础。阳明悟行学宫原创,欢迎分享;未经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