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宗室载治入继奕纬有哪些原因,对此产生怎样影响?

导语:清代中期宗室载治入继奕纬有哪些原因,对此产生怎样影响?

晚清由远支宗室入继而成为近支宗室者先后共有载字辈的载治、载泽、载沛、载澍,溥字辈的溥佶等人。远支宗室与帝系血缘关系较远,爵位一般较低,但入继近支宗室后,由于宗法上与帝系关系由疏转亲,在宗室地位、爵位等方面的待遇有所提升。清代远支宗室入继近支宗始于咸丰四年载治入继隐志郡王奕纬为嗣,因载治家族在清代所有入继近支宗室之人中与帝系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最为亲近,故以载治家族在宗室中的地位为例,对清代由远支宗室入继之人的宗族地位进行简单介绍。

载治支派在晚清宗室内地位十分特殊,在宗法上看,载治是道光帝长子隐志郡王奕纬的嗣子,属近支宗室;但在血缘上,载治是徇郡王永璋的重孙,镇国将军奕纪之子,属宗室远支。宗法关系与血缘关系不对等是由奕纬绝嗣,载治入继造成的,这也导致载治及其后代在宗室内较为特殊的地位。

​载治入继奕纬的原因:清代中期以后,近支宗室子嗣稀薄,为延续近支宗室各支派的血脉,不得不从远支宗室过继。远支宗室入继近支宗室最早出现在咸丰四年。这一年十二月,咸丰帝下令“朕兄隐志郡王奕纬尚无子嗣,著将奕纪之子宗室载中过继与隐志郡王为嗣,封为多罗贝勒。”咸丰五年,咸丰帝下诏将载中改名为载治。至此,载治入继奕纬为嗣,在宗法上成为近支宗室的一员。

为隐志郡王奕纬立嗣并不十分符合清代宗室过继的惯例。清代虽出现过皇子绝嗣后过继子嗣的情况,但出继之人与皇帝的宗法关系并不会因出继而改变。如“乾隆四十一年,以永瑆子绵懿为后,袭贝勒。”绵懿出继前,是成亲王永瑆之子,出继后变为徇郡王永璋之子,但无论是宗法关系还是血缘关系,其本人乾隆帝皇孙的身份并未改变。奕纬于道光十一年四月薨逝后,道光帝并未下诏为其过继子嗣,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当时道光帝并未生孙,如从旁支过继一人,会赋予嗣子继承皇位的可能,道光帝显然并不愿意这样做。至咸丰四年时,奕纬的身份已由皇子变为皇兄,为其过继子嗣已然不会对皇位产生威胁。

载治出继奕纬为嗣后,在宗法中由绵懿之孙变为道光帝旻寧长孙。这次立嗣虽不符合清代宗室立嗣的惯例,但咸丰帝有自身考虑。与汉族的过继相比,清代宗室过继虽以延续父系血脉为表现形式,但是赡养妻室是过继子嗣的重要目的,这与清代民间过继惯例是一致的。只有成婚后的绝嗣皇子才有资格过继子嗣以赡养福晋是清代宗室过继的惯例,而未婚皇子,通常并不会过继子嗣。即使是成婚皇子,如其并无妻室需要赡养,也并不会被皇帝准许过继嗣子。如雍正帝第三子弘时,虽然雍正年间已经成婚,但乾隆帝为其平反时其正妻已然过世,故乾隆帝并未给弘时过继子嗣。

按照清代官方记载,隐志郡王奕纬的继福晋乌朗罕氏卒于同治十年正月,也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咸丰帝只为其长兄隐志郡王奕纬立嗣,而未对顺和郡王奕纲及慧质郡王奕继立嗣。奕纬卒于道光十一年,此时道光帝仍然在世,奕纬继福晋乌朗罕氏作为儿媳,可以继续留在宫内居住,从礼法上并不需要过继一子。咸丰帝即位后,乌朗罕氏变为皇嫂,无法继续留在宫内居住,为其过继一子以奉养,符合其郡王福晋的身份。

按照清代的规定,过继子嗣应“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方许择立远房及同姓为嗣。”为奕纬过继子嗣应从道光帝的皇孙中进行挑选。但是,由于道光帝存世皇子年龄较小,咸丰四年为隐志郡王奕纬选立嗣子时,载字辈近支宗室只有惇郡王长子载濂一人,故只能从乾隆帝其他支派后代中为奕纬过继嗣子,这就促成了清代第一次由远支宗室入继近支宗室的先例。载治入继奕纬为嗣,是咸丰帝为赡养其皇嫂乌朗罕氏而做的特别安排。这一行为开创了清代由宗室远支入继近支的先例,为延续近支宗室各家的血统与爵位,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