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出有名, 维护自己的帝位正统性 ,朱棣的这些做法让人诟病

朱棣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在应对朱允炆(建文帝)的削藩动作中,这位王爷不甘就此失去权势,于是便率先扛起了反抗的大旗,发动靖难之役,并最终把侄子朱允炆赶下皇位,自己大当上了皇帝。

朱元璋在他的《祖训录》中制定了一系列条令规章来约束诸藩王的行为:“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史士,听朝廷节制”。在新皇登基的三年时间内,藩王们不许来朝廷,只能留守翻地。

可是,如果有“奸臣”祸乱朝纲,诸王要整备他们的军队,,听候皇帝召他们来“拨乱反正”,而在完成他们的任务和驱逐奸佞以后,仍然要返回封地。

朱棣虽然能征善战,然而他也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来让天下人尽量信服他,于是朱元璋留下的“锄奸”规定,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朱棣起兵反叛的理由。

在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后,朱棣在大臣们的屡次“劝进”中才半推半就登上皇帝大为。历来篡位者的好戏都离不开这一桥段,朱棣自然也免不了。既然自己是领兵打进京城才做了皇帝的,要摆脱篡位之嫌疑,堵住天下臣民的悠悠众口,首先要做的就是否定前朝的合法性。

坐上皇位的朱棣没有给建文帝应有的谥号,甚至不承认建文帝的年号,其将建文四年改成洪武三十五年,表示他这个皇帝不是从建文帝那里继承过来的,。他甚至还暗示,老皇帝朱元璋在世之日,就很喜欢他,曾和大臣们商议易储一事,想让他燕王来取代皇孙继承大统,考虑到秦、晋二王在世,且比他年长,这才作罢。

接着,朱棣又改出身,认马皇后为母。皇位继承,讲究嫡长之分。为了让自己的得位显得合法,他将建文帝时代所修的《太祖实录》修改了两次,称自己才是太祖高皇帝的原配马皇后所生,与懿文太子朱标及秦、晋二王同母。因他的几个兄长已经亡故,诸王中自己居长,所以从伦序上说,入续大统是理所当然。

修《永乐实录》时,更是直接把“高皇帝生五子”写了进去。但后来修《明史》者不知是疏忽大意还是有意为之,在好几处透漏出朱棣并不是嫡出。

朱棣又命人把建文时期的政府档案大量销毁,宫廷档案和皇帝的起居录都被涂改,一切记载这一政变的私家记述和文献都被禁止,似乎要将人们脑中关于建文的一切记忆都彻底抹去。事实情形就像后世历史学及所说:“建文一朝之政治,其真实记载,已为永乐时毁灭无遗……成祖以为罪则罪之,既篡之后,谁与抗辩”。

在皇帝的授意下,经一班文臣的遮掩粉饰,正统的官方历史对着场政变如是叙述:洪武三十五年六月(请注意年代的表达方式),靖难的军队打到了南京金川门外,“简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唯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称“建文君”,而非“建文帝”,暗示朱允炆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又说他因无脸见人而惭愧自杀,御用史家的春秋笔法昭然若揭。

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朱棣又毫无疑问的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其确实雄才大略,然其篡位的事实不容争辩,其粉饰自己的做法更让人诟病,历史功过便自有后人评论吧。

参考资料:《明史》、《明通鉴》、《永乐实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