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崛起,周王室为何不能像诸侯国一样发展

受限于分封制

由于西周和东周实行的分封制,所以就造成了它不能够进行中央集权。西周在周武王推翻商纣王建立周朝后,对当时的有功之人和商朝贵族以及周王同亲族裔进行一系列分封。比如当时姜子牙就被分封到了齐国,这就是后来战国时期的齐国前身。宋国就是商纣王兄长微子的封国。晋国就是武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在《荀子.儒效》中就说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大量的分封在当时看起来还是比较先进的一种制度,主要原因是方面当时生产力相对落后,作为中央政府的周王室没有能力来供养这么多的人,而且土地开垦也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毕竟生产力和人口都没有那么多。所以分封制就成为一种很顺理成章的制度,给各个诸侯国一块封地,让各家自己负责生产和经营,平时你再供我一些当地的土特产。相应的义务就是遇到需要战争的时候,你们必须听从我的号令出兵就行。

这个制度的最优状态我觉得是一强多弱的情况下是最好的,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只有中央政府一强各个诸侯国才会积极听从命令。要是有两强或者多强的话就容易出现有地方诸侯不服你中央号令,但是中央去打又不一定能打的过,时间久了中央的权威性就会下降,同时其它小国就会出现观望和不服从命令的情况。

因此这在当时看起来很先进的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弊端就越来越凸现出来。特别是到了战国时期生产力相较于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国军队的实力也壮大起来,而周中央政府却并没有壮大。举个例子春秋初期,一个有千乘之国就可以称之为大国,什么是千乘之国,就是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以当时的战车和士兵配比人数,千乘之国大概就是三万人左右,这就可以称之为大国。齐桓公称霸也就靠三万多作后盾支撑,等到了战国时期,两国交战动不动就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各自带了四十万人左右,秦灭楚国带了六十万人。这说明了什么生产力已经能够发展到能养活那么多人了。

而当各个诸侯国都在发展的时候,中央政府周王室却并没有在生产力发展中得利,为什么?主要还是受困于分封,你当初把地都分封完了,诸侯国之间不服可以打一架,实力强的吞并实力弱的,到周王室却并没有兼并周边小国也不会去兼并。因为它本身就是分权制的主导者和实行者,怎么会倒行逆施呢?再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你是王室,周边国家基本都不会来招惹你,这样也缺少了借口。威信下降

随着各个诸侯国实力的上增,对周王室的意见和不满也会越来越多,而这期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导致了周王室的权威一落千丈,没有威信可言。

第一件事情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宠妃褒姒烽火戏诸侯的事情早已家喻户晓。这件事导致了两个结果一个结果就是西周的灭亡,太子即位成为周平王,而被犬戎劫掠的西周都城已经凋蔽只得东迁洛邑。这也导致周王室实力被削弱。第二个结果就是诸侯国普遍出现不服天子的召令的情况。这其实也是周王室咎由自取的结果,和狼来了一样的道理,你一次次戏弄诸侯,诸侯就不相信你了,主子连契约精神都不遵守,还想下人来遵守嘛。

第二件事就是周恒王讨伐郑国,兵败被射中肩膀。事件起因是郑庄公假命伐宋,因为郑国在伐宋的时候建大纛一面,名曰“蝥弧”,上书“奉天讨罪”四大字。这个意思就是我是奉天子之命来讨伐你的。这种情况一般是周王室命令才允许这么写,然而事实就是当时的周恒王并没有让郑庄公去讨伐宋国。所以,周恒王就很生气,剥夺了郑庄公在周王室工作的岗位,还要准备起兵讨伐郑国。周恒王就纠集了陈、蔡、卫三个小国一起攻打郑国,而郑国这时候也不是吃素的实力在当时诸侯国中算是大国,起兵抵抗,很快就把陈、蔡、卫的部队给打跑了,周恒王的中路也被击溃,恒王自己也被对方射中一箭而受伤。

通过这两件事,使得周王室在诸侯国家中的地位就没有之前那么显得高高在上了。一方面是周王室失信没有遵守契约精神;另外一方面就是周王室的力量已经比不上一个大的诸侯国了,连郑国都打不过了,其他诸侯国自然不会再把周王室当成他们的天子。因此周王室的权威和威信就下降了,出现号令不尊的情况自然也就很正常了。

王室衰微

在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实力就一再地减小出现衰微的情况,这里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表现:

一是西周时期周王室拥有土地有千里之广,而且土地资源也算是在诸侯国中最优的,等到了周平王东迁的时候,周王室的土地就只剩下六百里,实力削减了将近一半,随之而减少的就是人口。西周都城被犬戎攻破后人口和财富都被洗劫一番,等迁到洛邑人口就更加少了。而且在整个东周时期(春秋战国)周边诸侯国开始蚕食周王室的土地和人口,等到了秦朝灭亡东周的时期,整个王室只剩下七个县几万人口了。

二是经济发展不行。由于东周本来立国就没有多少财政储备(都被抢走了),而维持一个国家运行就需要经济的发展,周王室又处于各个诸侯国崛起发展的时期,自己由于缺乏土地和人口,没有实力去维持一支军队,同时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去维持当时政府的支出。到了后来,周赧王为了维持政府和军队支持不得不向富商地主借钱,所借的钱还还不上,被人家追债,于是就只能躲到高台上。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成语“债台高筑”。

三是周王室内部斗争。首先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开始就是因为当时太子后来的周平王对周幽王意见很大,结果太子舅舅引来了犬戎部落把西周给灭亡了,最终太子上位。这件事和当时重视礼法的社会相违背,可以说是弑父上位的周平王得国就不正。而且东周后面王室内部先后发生了5次王室内乱和4次两王并存的局面:分别是王子克之乱、王子颓之乱、王子带之乱、王子朝之乱。这些内耗也削弱了周王室的力量和在诸侯中的权威性。对比西汉初期分封制情况及后续中央控制

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也进行了分封,对当时的七个异姓王(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和九个同姓王(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但是西汉时期的分封和周朝分封有很大区别:一是西汉时期推行的是分封和郡县制并行的一种制度,并非全都是分封制的。当时全国近60个郡,分封占40余郡,汉朝中央占十几个郡。这就使得中央政府还有很大的力量,及时诸侯国叛乱也能够有力量去镇压。比如说当时的七国之乱就是被中央给镇压下去。

二是在刘邦之后汉朝皇帝发现分封制对中央集权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于是就及时采取措施消除这种威胁,其中就有将原本分封的国家继续进行分封,这样就造成分封国越来越小,其力量也就越来越弱。另外就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取消分封的国家,比如诸侯国家叛乱之类的,中央政府就趁机把分封国给收回来,成为中央的一个郡。总之,在中央政府多种措施下,分封国的势力就变的越来越小,权力就渐渐收归到中央。

综上来看,周朝在建国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以及土地制度所推行的分封制在当时还是很有效的,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增加,各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就造成了周王室外重而内轻的局面,王室力量弱而诸侯国家强。再加上周王室一系列事件发生造成威望下降和王室内部斗争,使得周王室不能像诸侯国一样壮大实力,招贤纳士,继续成为当时号令天下的权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