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山,指的哪座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山,指的哪座山? 刘禹锡的“陋室”在安徽,“山不在高”的山为何在河南?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学生时代,能熟读志诵的古文并不多,如果有,那么,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绝对在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只有短短的81个字,却将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2/败走京城的“诗豪”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言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与蜀汉之主刘备为同宗。刘禹锡聪明好学,21岁就中了进士,最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只是,进京后的刘禹锡,仕途并不顺利,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积极鼓吹改革,失败后,被贬出京,先后在朗州(今湖南常德)、播州(今贵州遵义)、连州(今广东连州)、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等地为官,在外地一呆就是20多年。

因为人生经历曲折,让他有机会思考人生与社会,并因之创作出大量的传世佳作,除了《陋室铭》外,还有《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名篇,他的《乌衣巷》也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史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跻身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行列,有“诗豪”之称。

3/被逼出来的《陋室铭》

《陋室铭》是刘禹锡创作作于被贩和州期间(公元824年~826年)。据《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说起这篇文章的创作过程,还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刘禹锡被贬后,几经波折,又辗转贬任安徽和州通判。当刘禹锡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州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州是势利小人,见刘禹锡是个失意的贬官,就故意刁难他。

在分配员工宿舍时,故意把他安排他到远离办公地点的城南,在江边给他找了三间民房。后来,他又被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看着刘禹锡仍然是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知州又冒坏水,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刘禹锡被迫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居斗室。

俗话说,不平则鸣。频频遭遇不公的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所谓“陋室”,就是简陋的屋子。而“铭”则古代的一种文体——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刘禹锡写完本文后,又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区区81个字的一篇铭文,却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如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4/“山不在高”的山

《陋室铭》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起兴,以比陋室之德。那么,作者文中的“山”是哪座山呢?

贬谪的日子里,刘禹锡的心情肯定是郁闷的,但作为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一路走来,肯定也不会错过沿途的风景。当他途经古有天中之称的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时,曾慕名登临了城郊的天中山。

那么,天中山又是座什么样的山?据《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由于此处地理位置特殊,周武王在此筑天中山一座,上置土圭,测日影考分数以此为正。山虽不高,因其有如此丰满的历史人文内涵,所以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墨客来此发思古幽情。

而“天中山”的名字自唐以后才正式载于史籍,原因是颜真卿亲书“天中山”的碑文而得名。

史载,唐德宗建中三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唐。建中四年朝廷派忠勇刚直、名重海内的三朝重臣颜真卿到许昌宣慰李希烈部,刚要宣旨,李希烈的亲兵养子千余人,手握钢刀,围着颜真卿,杀气腾腾,高声谩骂。颜真卿面不改色,不退半步。李希烈遂喝退众人,对颜以礼相待,许高官厚禄,共反朝廷,颜真卿至死不从。后又把他送到蔡州(今汝南城),现在天中山碑上的大字,就是颜真卿在汝南时所写的。

淮西平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颜真卿,在汝南城内建立了“颜鲁公庙”。天中山由于颜真卿亲书“天中山”碑文而名享天下,成为历代官吏和士大夫拜谒和游览的场所。

这样的好去处,正好在刘禹锡前往被贩地和州的途中,他当然不会错过。天中山虽然低矮、家常,但却难掩它的“威名远扬”。刘禹锡正是怀着一丝饱览名山后的兴奋赶到新的工作地的。

5/来到天中山,一步可登天

因为刘禹锡的《陋室铭》,那个曾经只为文人墨客而存在却又养在深闺人末识的天中山,才再一次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世界上最小的名山。

一个小小的院落,一堆矮矮的土丘,孤零零的一块石头上,“天中山”三个大字清丽而又飘逸,而用栅栏围起来的颜真卿题字碑,就正对着游客往来的大门,历史的烟云,就氤氲在这奇妙的氛围里。

“天中山,三尺三;来到天中山,一步可登天。”这是流传于汝南民间的歌谣。原来,所谓的天中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它只是一个标志,一个象征,或者说一种图腾。

如今,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的天中山,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寻古觅幽的游客,不经意间早已声名大振。

(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