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忠贞的太监——明末崇祯皇帝身边的大太监王承恩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准备殉国。

随后,崇祯帝朱由检怀着满腔的悲愤、孤独、寂寞与绝望,在王承恩的帮助之下吊死在煤山半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脖老槐树上,时年三十五岁。王承恩以头撞地,血流如注,失声恸哭,对着帝王遗体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礼后,眼中噙满悲愤苍凉的两行热泪,义无反顾地吊死在老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他自己原本是完全有机会苟且偷生的,但是他坚定地选择了以死殉国,成了为大明朝悲情殉葬的忠贞烈士。

王刚饰演的王承恩

第二天晌午,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紫禁城皇宫内苑,下令全城搜查崇祯皇帝。崇祯帝早已被冻僵的尸体在槐树上被足足地吊了两天之后,直至第三天才被投降的太监发现。崇祯帝殉国的惨烈做法令李自成竟动了恻隐之心,他命令明朝遗民将崇祯帝和周皇后的灵柩用牛车运到昌平,埋葬于十三陵田贵妃墓内,帝后与田贵妃合葬一处。王承恩作为皇帝的忠臣义仆,也被埋葬在思陵旁边,孤寂地陪伴着他地下的主公崇祯帝的枯骨枯荣,与之日夜为伴。

后来清朝入关后,具有诗人气质、多愁善感的青年皇帝顺治被王承恩忠君事主的事迹所深深地感动,下旨为王承恩竖碑立传。据野史传说,顺治皇帝是噙着眼泪亲笔为王承恩题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文,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这块敕建御制石碑至今仍静静地矗立在思陵外不远处的荒丘之上。由于地处偏僻,一年之中偶尔只会有寥寥几位远来的游客来此凭吊之、祭奠之,借以追思和缅怀明末惨烈的亡国之痛。

历史无情,造物恁人,王承恩有着一段凄凉不幸的童年。王承恩出生在河北省邢台县白岸乡白岸口村,出身贫寒,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被家中的远房亲戚送入皇宫阉割后成为了一名小太监,从此开始了他坎坷不平的宦官生涯。

王承恩后来逐渐晋升,官至司礼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北京被围时被崇祯委以重任,指挥北京兵马。

有了王承恩悲壮的殉国之死,谁敢说明朝历史上只产生擅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宦官?王承恩用他的慷慨赴死否定了历史的误笔和误读,明朝宦官中也有忠君爱国的义士!同时,他也用以身死社稷的悲壮方式,替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中成千上万享受皇恩浩荡的太监们报了明室的知遇之恩。

可见,太监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其中也存在忠奸善恶之分、君子与小人之别,而并非都是见利忘义、胡作非为的宵小之徒。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