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显世子归国后离奇死亡,死因成为千古一谜

导语:昭显世子归国后离奇死亡,死因成为千古一谜

清崇德八年九月二十一日,清太宗皇太极突然病逝,皇太极六岁的儿子福临即位,成为顺治皇帝,多尔衮摄政,掌握实际权力。清崇德九年三月,李自成攻陷明朝都城北京,明朝灭亡。为拉拢朝鲜,多尔衮以顺治帝的名义安抚朝鲜仁祖国王,赐予物品以示怀柔。朝鲜国王认识到,明朝大势已去,便奉清朝为正朔,启用清朝年号。明朝灭亡,朝鲜改朔清朝,清廷基本解除了对朝鲜的防范、质疑之忧。于是清顺治二年正月,清朝专门咨告朝鲜,允许昭显世子等质子归国。由此,历时8年的质子问题得以最终解决。

清朝放归人质,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明朝灭亡,以人质来防范朝鲜与明朝的联合已无必要。攻破山海关后,清兵势如破竹,迅速定鼎天下,明朝复国无望,朝鲜已不再可能对明朝抱有幻想,清朝也无需再对朝鲜保持戒备,因而也就没有必要再滞留朝鲜人质。正如多尔衮所说:“未得北京以前,两国不无疑阻。今则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诚信相孚。且世子以东国储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还本国。凤林大君则姑留,与麟坪相替往来,三公六卿质子及李敬舆、崔鸣吉、金尚宪等,亦于世子之行,并皆率还。”此举对改善清与朝鲜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清朝欲扶持昭显世子回国建立亲清王朝。正如前述,朝鲜仁祖国王极力排斥清朝,为此清朝对朝鲜王廷多有不满;而昭显世子居住沈馆的8年间,清朝有意采取设宴、以礼相待等优遇世子的措施,旨在培养世子对清朝的好感,清王廷相信世子归国后的朝鲜会亲近清王朝。对于清朝这一打算,朝鲜也有充分认识,因而以仁祖国王为首的朝鲜王廷对昭显世子等早就怀有戒备之心。

​尽管世子为质8年期间极力维护朝鲜利益,不过仁祖还是认为世子有越权之举,心有不快。而世子“既久居沈阳,一听清人所为”的惟清朝之命是听的行为,更令仁祖不满,认为世子不学无术,每日沉湎于享乐之中:“出入于田猎、戎马之间,所亲狎者皆武夫、厮卒。专废讲学,惟事货利,且以土木之役、狗马之玩为事,贻讥敌国”,“大失人望”。仁祖国王的疑虑,不无根据。

为质期间,昭显世子与多尔衮过从甚密。“九王等请世子于其家,行饯宴”,为此还一度引起清太宗怀疑,担心多尔衮培植个人势力,只不过没有确凿证据而作罢。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后,即马上派世子归国,这不免令朝鲜仁祖国王更生疑虑。仁祖国王认为,清朝可能要扶植昭显世子取代自己。昭显世子回国不久,“卒于昌庆宫之欢庆殿”。至于死因,史书记载是暴病而亡,但同时记载有中毒之状,“举体尽黑,七窍皆出鲜血,以玄慏覆其半面,傍人不能辨,其色有类中毒之人”,但究竟死于何因,“外人莫有知者,上亦不之知也”。由此昭显世子的死因成为千古一谜。联系朝鲜王廷当时的情况来看,昭显世子被人害死,成为宫廷内部斗争牺牲品的可能性极大。

长期以来,朝鲜王朝内部党争激烈,有倾向清朝和排斥清朝的不同党派,各政治集团为了自身政治权益诉求互相倾轧。鉴于昭显世子深受清王廷影响,属于亲清派,而那些排清派担心昭显世子继承王位后对他们不利,因而在昭显世子的去世一事上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仁祖国王显然脱不了干系,甚至此事是受其指使,理由有三:其一,上文曾述及仁祖国王对昭显世子极其不满,故有可能欲废除其世子地位,乃至默许将其毒死。其二,昭显世子死后,仁祖国王清除了其随从人员。昭显世子从清朝回国时,曾带回一些意在帮助其进行改革的人员,如李邦诏、张三畏、刘仲林、谷丰登、窦文芳等,但世子死后,仁祖国王却遣返了这些人,意在彻底消除昭显世子的亲清倾向。其三,昭显世子的嫔妃也未能幸免,这说明对昭显世子已经恩断义绝。

昭显世子死后,凤林大君李淏成为世子。虽然同样曾为人质,但李淏对清朝并无好感。他一直念念不忘清朝对朝鲜的军事打击,因而从心底里仇恨满洲人。即使在清为质期间,他也有意识地联络那些反清的明朝遗老,与之交往甚密,放归朝鲜时,还将这些人员也一并带回,他们是王以文、杨福吉、郑先甲、黄功等。清顺治六年五月,李淏继位,是为孝宗国王。即位后他“以恢复明朝天下为己任,处心积虑地准备‘北伐雪耻’,走上了‘反清复明’的道路”。他去世后,显宗李元也欲继续反清,但清朝统治越来越稳固,并对朝鲜采取了诸多优遇措施。至清康熙时,朝鲜已无力也无意“反清复明”了,转而“事大”于清,中朝传统政治秩序又步入正常的封贡关系发展道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