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史上治河最好的人,却不懂水利工程,为什么治理效果很好呢?

因为古代经济不发达的缘故,每当洪水泛滥,都会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严重的大灾还会威胁到百姓的生命安全,甚至是灭顶之灾。受灾直接危害百姓,但也同样影响国家安定和财税收入,因此统治者对水患也是非常苦恼的。但若论历史上哪条河流或区域常发水患影响百姓生活,那就非黄河莫属了。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两岸的很多地方,历来是人口居住密集的区域,黄河就是这样一条既益民又可能害民的河流。在清朝康熙皇帝继位初期时,黄河曾多次发生洪水决堤的自然灾害。先前的负责治理黄河的官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时,朝廷又派出一个名叫靳辅的人来负责治理黄河,并命他继任为河道总督。

事实上康熙年间黄河水灾之所以表现得很严重,并不是全是因为天灾引起的,其中因素是多样的。那时,黄河流经徐州、宿迁等地,从宿迁流进了淮阴、最终从淮河流入海道。但由于黄河的流水含沙量较大,因此垫高了淮河的河床,日积月累随着河床的不断抬高,黄河水不能顺畅地流入大海,便导致洪泽湖的水量骤涨好几番,再加上运河、淮河水的一起涌入,洪泽湖周边的状况就非常糟糕了。这样,发生洪水决堤的灾难也就在所难免了。

但实际上,清朝委任的河道总督靳辅并不是什么专业的水利研究者,相反他基本没有涉猎过这方面的知识。但靳辅这个人优点是很明显的,就是他绝对是一位认真做事、脚踏实地的务实者,皇帝把治河的事交给他,也正是看中这一点。靳辅上任后,就尽力去完成这件他并不擅长的任务,他自己不懂治河,就不辞劳苦地去请教有治水经验的人,希望快点把这件事做成。最终,他经过努力寻找到的这一位治水奇人,名叫陈潢。

靳辅找来的这位奇人陈潢是浙江钱塘人氏江,他从小就生活在江边,所以很了解江河流水的情况,后经过不断思考和实践,他在治水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在陈潢的帮助下,靳辅治河犹如有神助一般,很多让人头疼的问题陈潢都能帮助他找到解决方案。这样,靳辅花费了十一年的时间治水,期间完成了不少稳固河堤、疏导水流的工程。

靳辅从造成决堤的多方面因素考虑,来决定工程如何进行。首先,他在淮阴东的黄河两岸建造了坚固的河堤,并且将河堤延伸到接近海岸的地方,唯恐湍急的黄河水漫过两岸。接着,又把目光转向了淮河西以及洪泽湖,他命人加固了这里的一些河堤和河坝,让水流集中一些,使黄河水加速洗掉其中的沙土,能够顺畅地流入大海。第三,也是靳辅较为大胆的一个举措,就是开挖新河。当时的一些水道,因为黄河而被中断,所以水路的交通也受到了影响。为了保证船只正常出行,他花费了工费中的多半财力,来开挖新河道。事实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有效,使得这里的水路因此变得顺畅起来。

靳辅的聪明之处,还在于他治水的同时,还能兼顾百姓的农田灌溉的问题。另外,稳固河堤是治河必不可少的项目,但这样一来大河沿岸的一些田地浇灌就可能受到影响,所以,他又命人在堤坝下,打造了一些可以人为控制开关的洞口,以方便百姓灌溉田地。但不久,朝堂上却出现了反对的声音,称靳辅的做法根本不对,康熙因此把他召回了京城,又重新任命另一个人接替他河道总督的职位。然而这位接替者上任三年时间,却一件事也没做成。康熙便又继续让靳辅任职河道总督,命他继续进行治水工作。

他最后还是回到了这个位置,继续为治水而奔波劳累。但靳辅一生在治河的职位上,并不顺利,先后经历两次革职和启用,到第二次被革职,又被启用时他已经55岁。再次走上治河的岗位,靳辅依旧用心治理水患,只可惜这次他终因劳累过度,到1692年时不幸病逝了。清王朝,一位踏实肯干的治水能臣就这样死在了岗位上,他的功劳被公正地载入史册,令后人敬仰,特别是令黄河两岸的无数百姓永远怀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