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比刘邦会用人而惨败,刘邦真正的用人秘诀是什么?

流俗说项羽不能用人,而刘邦能用,不吝啬封爵,不吝金钱离间项羽君臣,完全是不顾史实,这股风气大概是百家讲堂刮起来的。如今把项羽能用人的史料翻出来并讲解。最后一点“用人秘诀”是史书难以直说的,一笔带过,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只是某些人解读不出而已。

不吝爵封

陈平以奇谋诡计著名,投靠刘邦后说:“项羽不信任人,所用的都是亲爱之人,不是项氏就是妻子的兄弟,就算有特殊能力的人才也不用。把爵位封地看得很重,士人因此不依附他。”这话自相矛盾,因为陈平先是跟随魏王魏咎,然后投靠项羽,封陈平为“爵卿”(礼尊而有俸禄,不任事)。殷王司马卬反叛项羽,于是项羽又封陈平为信武君,率领魏王魏咎在楚国的门客攻打并降服殷王,并拜封陈平为都尉(略低于将军),赏赐黄金二十溢(1镒,20或24两;秦1两≈15.8克)。

“封陈平为信武君”是封君制,战国时代各国均实行,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称战国四公子,封君有自己的封地。秦和汉初有战国遗风。“爵卿、封君、都尉”证明项羽用人并不吝啬爵位、封地,更不吝啬金钱。这不是孤证,蒯通是当时著名谋士,他劝韩信三分天下。安期生与他关系很好,虽然项羽不能用安期生的谋策,但还是想拜封他俩。

《史记·陈丞相世家》「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

《史记·田儋列传》「太史公曰:……(蒯)通善齐人安期生,安期生尝干项羽,项羽不能用其筴。已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

不封人唯亲

除了项梁自号武信君,项羽自封西楚霸王,项氏家族没有一个被项羽封王、侯、君的记载,项伯是左尹(副宰相)、项佗是柱国(仅次于宰相),项声、项冠、项悍、项庄、项婴最多是将领,无受封记载。而大将英布封九江王,曹咎为海春侯,司马欣为塞王,楚怀王柱国共敖封为临江王。司马欣和曹咎有德于项梁并灭秦有功,他俩被汉军打败便割颈自杀,至死不背叛项羽。

《史记·高祖本纪》「四年,项羽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曰……」

《史记·项羽本纪》「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长史欣亦故栎阳狱吏,两人尝有德于项梁,是以项王信任之。」

善用谋士

韩信打败并杀死项羽的大将龙且,拿下齐国。项羽马上派谋士武涉游说韩信,劝他三足鼎立。只是韩信不听。《史记·高祖本纪》「项羽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韩信。韩信不听。」

重视儒生

叔孙通是秦的博士,汉朝的朝班制度礼乐就是他建立的,他曾经就服侍项羽,只到刘邦打下彭城,他才服侍汉王。项羽死后,刘邦攻打项羽的封地鲁国,鲁国死守,并且儒生们习读礼乐诗书之音不绝。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

《史记·儒林列传》「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

听从善谏

项羽在攻打外黄(今河南民权县西北)的时候,连一个十三岁小孩的话都听,因为有道理,这叫“不耻下听”吧。外黄死守,几天才投降。项羽发怒,命令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到城东集合,准备全部坑杀。而外黄县令舍人的儿子才十三岁,对项羽说:“彭越攻劫外黄,大家害怕,所以才投降,等待大王的到来。而大王来了就要坑杀,老百姓哪里还愿意归附大王呢?梁地十几座城池的人都会害怕,都会不肯归顺。”项羽认为他说得很对,赦免了要坑杀的人,东到睢阳(今河南商丘市)一带的人都争着归附项羽。《史记·项羽本纪》「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用人秘诀

韩信说:“项王震怒呵斥,千人慑服。但不能任用贤能的将领,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人生病,心疼流泪,分予自己的饮食;但有人立下战功,该加封晋爵时,却把封印玩得失去了棱角,还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之仁。”《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这话是否韩信所说值得怀疑,即算是,也有前提条件,此时韩信是从项羽那里来投奔刘邦的,因为韩信没有受到项羽重用,只给他“郎中”的职位,在秦、西汉掌执戟殿下、守卫宫殿门户的近侍官,出谋划策而项羽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这点不能证明项羽不能用人,他手下优秀将领众多,龙且、蒲将军、英布、周殷、周兰、钟离眜、萧公角、桓楚、曹咎、薛公等等。组织一、二十万的大军打仗,难道都事必躬亲?那会分身乏术。把韩信放在身边,就是为了观察他。如果给他兵马,他背叛了又怎么办?获取信任很重要。

刘邦也一样。韩信投奔刘邦,最初职位是连敖(接待宾客),在夏侯婴的推荐下为治粟都尉(主掌粮食、盐铁)。都没有受到重用。直到萧何多次推荐,还演出了“萧何追韩信”一幕,才拜封为大将。萧何没有带兵打仗的记录,不知怎么能知晓军事?外行看热闹,判断不出厉害关系。难道他比项羽、刘邦和其他将领更懂军事?《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在乱世,对优秀的人才放心任用的方法:1、忠心,绝不会背叛,但这取决于主观判断和对他的了解。2、能力比你弱,兵力不足以背叛。3、派遣信得过的人安置在他身边,名为协助,实为监视。4、联姻,形成利益共同体。5、扣押人质。耳熟能详的《左传·周郑交质》;秦始皇的父亲曾在赵国当人质。陈胜起事后就扣押了将领武臣的家人,武臣略地到了邯郸,自立为赵王,陈涉虽然表面祝贺,但把他家人关押在宫中当作筹码。武臣同样也扣押手下的家人,他手下将领韩广略地到了燕国,大家劝韩广自立为燕王,但他母亲和家属在赵国,有所顾忌。《史记·陈涉世家》「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韩广曰:广母在赵,不可……韩广以为然,乃自立为燕王。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及家属归之燕。」

刘邦扣押人质更出色,萧何是他同乡,起事前就认识,起事后兢兢业业,且是文臣,主要搞行政和后勤,补充粮食和兵源。当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焦头烂额时,他就怀疑萧何了,于是有门客对萧何说:“汉王在前方鏖战,但多次派人慰问您,这是怀疑您啊,您不如派遣子孙兄弟到汉王身边,就能取得汉王的信任。”萧何照做,汉王很高兴。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萧何排第一,原因之一就是:“其他人只派遣两三个亲属,而萧何把宗族几十个人都放在我身边。”名为遣送宗亲协助,实为人质,以表“忠心”。《史记·萧相国世家》「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他还扣押诸侯之子,诸侯两等,诸侯王、列侯,在刘邦兵败彭城之际,立了刘盈为太子,率领诸侯子守卫关中栎阳。汉五年(前202),项羽被消灭,天下一统,遣部分军人回家。诸侯子在关中并继续做人质的免去十二年税务和徭役,回家的诸侯子免去六年税务和徭役,并由朝廷供养一年。《汉书》记载那年后九月(闰九月)又把诸侯子迁到关中。诸侯子女不和各地诸侯在一起,而在朝廷的地盘……

《史记·高祖本纪》「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五年……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汉书·高帝纪下》「五年……后九月,徙诸侯子关中。」

至于韩信为刘邦所用,而不鼎足而立。除了在韩信身边安插了人,是否扣押了他的家人,史书没有一个字交代。根据刘邦的不良记录,推测应该扣押了,不然韩信难以就范。至少可以反推出韩信叛项归汉时,项羽没扣押和杀害他的家人,因为后来韩信被夷灭三族(父母、兄弟、妻子)。项羽除了捕获刘邦的父亲妻子和王陵的母亲(敌方人质),另有一处记载:因为英布叛变,使项伯收九江兵(英布的封地),杀尽英布的妻儿。从上文,杀的地点在“九江”。

《史记·高祖本纪》「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

《史记·黥布列传》「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