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品大明首辅的三重境界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事。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大权独揽,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杜绝丞相对后世子孙皇位的威胁,发动了“胡惟庸案”,从而废掉丞相,亲自掌管六部。

然而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他不得不设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来作为秘书协助处理国家事务。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后世子孙皇位的更替,这些大学士们的官阶、权力都开始快速上升,渐渐的一点点夺回了丞相的部分权力。

朱元璋

话说朱元璋后世子孙也表示很无奈,毕竟既没有老祖宗的精力和勤奋,又没有老祖宗的能力和手段,又加上其中还有些沉迷于某些特殊爱好的,比如热衷修道成仙的、耽于玩乐的等等,所以只好找人来帮忙。

结果等到了严嵩、徐阶、张居正的时代,内阁首辅已成为事实上的丞相,然而这也是在大明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之前或之后都没有这几个人的时代首辅所拥有的权利之大。话说明太祖朱元璋也采取了很多种他认为可以一劳永逸的制度和做法,比如卫所制度,比如封藩制度等等,希望江山永固,可惜然并卵。

一、贪

大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二月,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今新余市分宜县)县试发榜,有一位中试的学子竟然才十岁(默默回忆了一下我十岁时的情形,不禁脸上一阵发烧),于是很快便以神童之名传遍大明朝野。此次,伤仲永现象没有再现。弘治十一年,该神童十九岁便中江西乡试第十六名,弘治十八年考中乙丑科进士,在所录的三百零三名进士中榜列第五,为二甲第二名,榜上的名字叫严嵩,当年只有25岁。

然而,严嵩的仕途之路却远不如他的科举之路那么顺利,正德二年,刚做了翰林院编修两个月,就由于生病辞职回乡去了,这一去就是十年,直到正德十一年才重返朝廷。在此后的十多年内,严嵩先后在北京与南京的翰林院任职。

不得不说有些人具有极强官场专营的能力,嘉靖年间,首辅夏言得到嘉靖的宠信,又是严嵩的老乡,严嵩就紧紧抓住老乡的关系拼命巴结讨好夏言。同时,抓住一切与嘉靖皇帝接触的机会挖空心思献媚取悦,所谓急领导之所急,想领导之所想。

严嵩

这种行为历史上用了一个词作了总结,媚上。我将它解释为不要C减A脸(因为老婆交代不准说粗话,只好用C减A代替)+无底线!有人说就是狗呗,但请诸位不要用狗这个动物加前后缀来形容这种行为,那是对狗的污辱,狗献媚主人是因为忠诚,他们却是为了满足私利。

从此严嵩一路青云直上,到嘉靖二十一年,加少保、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走上执政之路,其中出任首辅长达15年。严嵩出任首辅的15年,是谄媚成风的15年,为世宗修道而劳民伤财大修斋宫秘殿,倾注精力撰写青词献媚而不顾国家安危,凡此种种;是争权夺利的15年,诬杀陕西总督曾铣、首辅夏言,除掉曾经的干儿子仇鸾、大臣沈鍊、杨继盛等等;是大肆搜罗金银珠宝的15年,明码标价卖官,如七品州判售银三百两,六品通判售银五百两,不一而足!后严嵩被抄没家产计金13171两,银2013478两(金银两项合计约10吨黄金),各式金银器皿、玉器、首饰、家具和珍贵字画、珍贵书籍数千件,房屋57所,田地山塘27161亩等。《明史》总结评价: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二、浊

心学创始人和祖师爷王阳明龙场悟道大成后,曾经在江西吉安府永丰县收了个学生,叫聂豹,这个人在史上素有贤名。正德十五年至嘉靖元年,聂豹在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担任知县,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宣讲阳明心学,不期遇见了一个十八岁的不凡少年,爱才之下便将心学倾囊传授与他,这个少年名叫徐阶,徐阶此时并不会想到,他成为心学门人将意味着什么。

嘉靖二年,二十一岁的徐阶高中一甲第三。授翰林院七品编修的小徐探花,真可谓是志得意满,得意忘形之下,竟然在一次朝廷会议上公开反对内阁大学士张璁,好比国务院的一个处长公开反对总理,现在可能没什么,但那是封建时代,当然立即被下狱。幸好徐阶是有组织的人,在心学门人多方运作之下保住了一条小命,仅仅被斥为福建延平府推官,可见成为一个组织的成员是多么的必要。

徐阶

徐阶吃一堑长一智,从此改变了自己的行事方法,变得谨小慎微。严嵩当政专权时,徐阶起初不愿依附严嵩,当突然发现自己处境危险时,立即改变策略,一方面事事顺着严嵩,甚至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坚决做到唾面自干。另一方面,处处开始巴结嘉靖帝,说皇帝喜欢听的话,写皇帝喜欢看的青词,甚至重金贿赂嘉靖身边的太监,以待扳倒严嵩的机会。

对于修道的嘉靖帝来说,与上天沟通显然是很有必要的,他采取的方式是扶乩,而手执乩笔的道士名叫蓝道行。这个蓝道行不但道行高深,而且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心学门人,所以,你懂的。

嘉靖四十一年,在蓝道士的帮助下,徐阶指示邹应龙告发严嵩父子,严世蕃被逮捕,严嵩被勒令退休,徐阶顺理成章的成为首辅。

成为首辅的徐阶心中仍然记着四十年前聂老师的谆谆教导,他在墙壁上写上“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邢赏还公论”, 大力革除严嵩弊政,注重选拔人才,先后举荐高拱、张居正等人进入内阁。

对于徐阶的评价,海瑞所述值得玩味:忧勤国事、畏威保位,不招权不纳贿,容悦顺从,故可称“甘草阁老”。但海瑞绝不会想到他所评价的“不招权不纳贿”的徐阁老,在将来为了保住自己四十多万亩的土地,会以“鱼肉缙绅”之名,安排人弹劾罢免了他应天巡抚的差事。

三、痴

张居正是个大帅哥,而且是极具男人魅力的非常帅的那种(反正比我帅了一条街)。隆庆皇帝去世后,寡居的李太后十分信任张居正,什么事都要问问他的意见,真可谓言听计从。如果你要问李太后和张居正有没有什么不得不说的故事,我只能告诉你正史上没有记载,八卦之心比较强烈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考证一番,顺便也告诉我一下,谢谢!

于是在李太后无条件支持下,张居正引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为盟友,在万历元年到十年,权倾天下,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在书信中也得自称“门下走狗”,话说几乎达到无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实的地步,我说的仅仅是权力,没有八卦的因素。

权倾天下的张居正没有想到的是,四百多年后,一位他的继任者同时也是朱元璋十七世孙的共和国总理的一句誓言,恰恰契合了他担任首辅后的所作所为,那句誓言是:“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居正

张居正前面没有地雷阵,只有既得利益者们的奶酪,这些既得利益者们的名字叫勋贵、官员和士绅,要与大明全部的勋贵、官员和士绅为敌,可见张首辅是多么的轴。

当大明走过了二百年的时光来到万历年间的时候,张居正清楚的知道大明已经病入膏肓,和北宋熙宁年间状况何等相似。王安石背后站着宋神宗支持的情况下进行变革最后仍然黯然离去,而张首辅只有他自己。王安石有曾布、吕惠卿、章淳、王雱等诸人辅助,而张首辅只有他自己,一个孤独的行者。

已经走上大明权力巅峰的张居正终于毅然决然推动了“一条鞭法”、清丈土地、考成法这三项措施,硬生生又为大明续了数十年的命。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改革这三项措施的情况,“一条鞭法”指将过去按户、丁出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实行的好处是,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缓解了大明危机。

清丈土地,主要针对当时占地多者田增而税减的情况,对全国土地进行重新丈量,结果清丈增加了土地2.8亿亩,使隐瞒的土地缴了税。

考成法就是对官员进行“立限考事”、“以事责人”,也就是制定目标任务和期限,定期进行检查,完不成任务的进行处罚,完成好的就奖赏。结果一是裁革了十分之三的官吏冗员,二是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崇祯帝朱由检评论: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这话你敢跟你爷爷万历说?)

梁启超评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蒋介石评论:王安石以后最大的政治家,就是明朝的张居正。

这三个曾经同朝为官的首辅的为官之道,代表了为官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曰贪,为官纯粹是为了个人荣华富贵,这类人唯上命是从,毫无底线和廉耻,要么盯着官帽子,要么盯着钱袋子,更多的是官帽子、钱袋子都盯。

第二种境界曰浊,这类人是有理想抱负的,也愿意为老百姓做事,但有便宜也占,该拿的还是拿,有时也会顶顶上层的压力,压力大了也会退缩。这类人主要还是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只是有底线罢了。

第三种境界曰痴,这一类人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完全统一,甚至不惜个人荣辱成败乃至生命,这些人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华夏的脊梁!

最后,在中国历史上,到目前为止,能和张居正相提并论的改革家只有三个,按照年代先后排列分别是:商鞅、王安石、邓小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