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骂鲁迅是“衣冠禽兽”?少有人知道,它原本是用来夸人的

(历史释疑 第26期/奉天玉)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文坛迎来了又一次鼎盛时期,那个时代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用笔杆与黑暗作斗争,留下了一篇又一篇或犀利或激昂的文字。因为很多人第一次接触他们的作品,都是在教科书里,所以大家会下意识的认为,这些大文豪都像他们的作品一样严肃又无趣。

然而,如果仔细了解那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他们都非常的率性有趣,例如鲁迅和郭沫若之间,就曾爆发过一场骂战——鲁迅看不惯郭沫若多次抛妻弃子的行为,特意写文章讥讽,然而郭沫若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反而写文回应,大骂鲁迅“衣冠禽兽”。秉承着你要战,我便战的想法,鲁迅非常刚的回了十个字——“远看是条狗,近看郭沫若”,喷的对方哑口无言,赢得了这场骂战最终的胜利。

在这段往事中,郭沫若骂鲁迅是“衣冠禽兽”,想要表达是鲁迅装模作样,其实是一个行为如同禽兽的伪君子。如今大多数词典中,对这个成语的解释,也都是专指品德败坏之人。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个成语在最初并非贬义词,而是用来夸人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众所周知,在我国封建社会,皇帝又被称为“真龙天子”,因为皇帝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龙能够让任何飞禽走兽俯首。所以,皇帝的衣服被称之为“龙袍”,明代“龙袍”之上开始被绣上龙。相应的,官员的朝服也要按品级绣上不同的动物。

《明史》记载,当时的律法明确规定,文官的朝服绣飞禽,从一品到九品分别对应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鸳鸯、黄鹂、鹧鸪;武官的朝服则绣走兽,品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狮、虎、豹、熊、彪、犀牛、海马。因此,在那个时代,“衣冠禽兽”是指衣服上绣着飞禽走兽,代指当官的人。把别人称之为“衣冠禽兽”表示认为对方有前途,体现出的是认可甚至羡慕的情感。

那么,这个词如今为什么变成贬义词了呢?是因为后人的误传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个词成语含义的变化,是被一群人带累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皇帝一个比一个不靠谱,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吏治也越来越腐败,甚至很多官员为了青史留名,故意激怒皇帝,想要被廷杖,以此证明自己是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

这种情况下,百姓民不聊生,对官员的怨言越来越大,在他们眼中,穿上绣有飞禽走兽的衣服不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反而是一种耻辱。时人陈汝元在《金莲记》中写道,“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第一次正式给这个词贴上了贬义的标签,从此这个词作为一个成语广为流传,并一直延续到了如今。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得不感慨,“衣冠禽兽”真的可以算是最惨的成语了——它原本寓意非常美好,人人都向往不已。可是它什么都没做错,却被一群奸佞带累,被故意曲解,带上了贬义色彩,估计永世都无法翻身了。更可悲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还记得它真正本义的人,只会越来越少了。

参考资料|《明史》《金莲记》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