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正确还是失败,你怎么看?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那就是马谡失街亭。说的是刘备死后,蜀汉在诸葛亮的统帅之下,平定南方以后休养生息几年,趁着魏国曹丕去世,魏国权力不稳,出其不意的率军北伐,以图恢复汉室的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了事实上的蜀汉的最高权力人物,那是因为早初跟随刘备的核心人物大多逝世。诸葛亮可谓是元老了,其他的人物不是资历小就是能力少。

经过几年的准备,228年,诸葛亮看着时机来临,随即集结军队,率领将近十万军队北伐,大军在汉中整顿的时候,镇守汉中十年的魏延向诸葛亮提出来一个影响深远的子午谷奇谋。他的计划很简单,就是效法韩信故事,轻装简行,出其不意的从子午谷出发,一举占领长安并且夺取潼关天险,阻挡魏军的增援部队。这个故事取材记载于《魏略》。

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开头写道:

忽哨马报道:“魏主曹睿遣驸马夏侯楙,调关中诸路军马,前来拒敌。”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计划是个好计划,但是蜀汉的最高决策人兼这次的军事行动最高总指挥诸葛亮想想就否决了这个提议,理由是这个计划很冒险,而且有另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计划,即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汉军大军从斜谷出发,徐图攻取陇右,天水等地,然后逐步消灭魏国关中地区的力量。

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魏延怏怏不悦

当时,诸葛亮秘密的准备几年,集结了将近十万大军,魏国呢,刘备死后便不再注意巴蜀地区,而是专心的关中孙权一方,整个关中地区空虚,而且统治根基不稳,关中地区曹操一方占领并没有多少年,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逐步占领的到现在不过是三四年,甚至都是羁糜统治,大部分人还都心存汉室,姜维的投降就是例子。

我们先抛开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回到诸葛亮的斜谷之谋,诸葛亮几乎倾巢出动,吓得魏国三郡投降,魏明帝曹睿亲自出镇长安,调曹真前往前线统筹指挥,但是这次行动雷声大,雨点小,事实证明魏国虚惊一场,诸葛亮任用自己宠信的马谡,以马谡失街亭导致惨败被迫退兵结束,并没有如诸葛亮想的一样必胜。

这场最有希望胜利的战争以汉军的失败告结。也成后人很多猜测谈论的一个话题,那就是如果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能不能成功?

首先,诸葛亮的计划因为马谡的原因失败宣告破产。魏延的计策用因为没有实施只能由人猜测。对于当时的魏国而言,关中无疑是最重要但是最没用被注意的,任用了一个膏粱子弟夏侯楙来坐镇长安,等到诸葛亮出兵以后立马换了曹真,曹睿亲赴长安,可以看见曹魏的反应多快!

这个反应速度也坐实了魏延此前的推测:夏侯楙懦弱无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魏延不是嫩头青,而且后来诸葛亮出来以后三郡立马响应,显示魏国在关中陇右的根基多薄弱!

如果采用魏延的计策并且,分兵合进,一路魏延出其不意的攻占潼关长安并且据守潼关,阻击魏国的增援部队,而后诸葛亮从大路出发一步步铲除魏国的据点,会师于长安,这个对于蜀汉来说最划算的一个计划,因为成功就如魏延所说的汉室兴复有望,如果失败,也仅仅损失几千人的先头部队,何况魏延不见得会全军覆没,几千人完全可以轻装简行有小失败之后完全有能力退回汉中。因为子午谷人烟稀少,两边悬崖峭壁,不可能进行大兵团作战,魏延率领的汉军到有山地优势,走过一次,再走已经熟悉,人少机动性好,魏军无法堵截拦截。

就是这个有可能损失几千人的计划,看起来风险就很大但是收益也最大,而且是蜀汉恢复天下的唯一希望却被谨慎的诸葛亮拒绝,但是后来任用的马谡造成的损失更加惨重,直接导致失败新归附的三郡又回去了。

天下的事情瞬息万变诸葛亮即使按第一个没有马谡失街亭,在曹睿帅大军坐镇长安,曹真亲临前线,军力和人力、物力都不如魏国的诸葛亮也无法和曹魏进行对峙,光蜀汉的粮草一事久能累死全部。最后因为缺粮撤退也是可以遇见的事情。唯一胜利的希望就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这样可能嘛?作为占据巴蜀的蜀汉兵疲民少,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无法长久的对峙,显而易见,这样情况之下,只能采用奇计偷袭!

可以说,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计策是一个重大的失误。此后,曹魏开始重视关中以及陇右,对兴复汉室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