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出土一件“怪”陶器,不仅模样另类,它的名字也充满争论

良渚文化遗址,以杭州市区西北部瓶窑镇为中心,是余杭县良渚,瓶窑和安溪三镇间众多遗址的总称。大约在5300到4500年间,华夏的祖先在这里生活,并形成了十分灿烂的古文化。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曾经出土过一件怪陶器。这件陶器不仅形状奇怪,而且在给它定名时,还存在过“很大”的争论。这件陶器的外型是多么奇怪,又有着怎样的争论呢?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关于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最早要从1935年说起。1935年5月,当时的西湖博物馆在杭州对一个叫古荡的遗址进行发掘。在整理出土器物过程中,其中的一件有孔石斧,引起了当时的考古人员施先生的兴趣。他隐约感觉,这件石斧应该是远古时期的文物。如果真是这样,在良渚就一定有更大的古遗址存在。

从1936年起,施先生带队回到良渚,开始考古发掘,于是,一段埋藏了几千年的历史,连同他所形成的文化一齐浮出水面,为我们的历史,又填上了最精美的一笔。

因为良渚文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石器时期,玉器时期和陶器时期,所以,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极具代表性的,独特的石器、玉器和陶器。在出土的陶器中,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这些陶器基本上采用轮制,器形规范,多为圈足器,纹饰也以镂孔,竹节纹和弦纹居多,少有彩绘陶器。

在众多的陶器中,有一件陶器却十分特殊。这件陶器于1960年,出土于苏州吴江梅堰镇东北的一处遗址。这件陶器是把水壶,全长32.4厘米,为泥质灰陶捏塑水壶,通体呈浅灰色,工艺精致,打磨光滑。

争论的焦点,就是围绕这件水壶的外形开始的。因为这件水壶的造型采用了较强的抽象手法。一种说法认为工匠参照的是一只豚。豚是一种水生的哺乳动物,体型象鱼,有着一只尖嘴。这件水壶不仅壶体的颜色接近豚的肤色,而且圆滚的身体,和躯体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尾部,都在表现一只豚横卧时的姿态。

但也有人提出了另一个观点,认为这是一只夸张的水鸟的造型。理由是这件水壳有一只明显的鸟喙状尖嘴。而且,壶的头顶有冠,下面还有脚一样的支点,这些都应该是水鸟的特征。至于反对者提出,水鸟不应该身材如此圆滚。可是当时的工匠为了使用方便,也可以对水鸟的躯体有意进行了夸大处理。

因此良渚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靠海,水鸟和豚都是很普遍的物种,所以自从文物出土开始,这两种观点一直在争论。最后,考古人员请来了南京大学生物系的两名教授,经过反复观察研究,最后才确定,这件水壶除了尖嘴,其他形态都更像豚。对于为什么豚的顶上会有一个冠,专家给出的解释上,头顶上加的那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冠,其意义可能是古人将这件器物“神”化的结果。因此最终的结果出现了,这件水壶被定名为豚形壶。

豚形壶确定了,但古人到底参照的是江豚,还是海豚,教授也再分不出来了。不过,不管是哪一种豚,我们都明白了古人用这个陶壶所寄予的美好意愿。鱼尾,猪(豚)身,彰显了人们对“富足(猪)有鱼”美好生活的无限期许。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