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战役的胜利密码

70年前的秋天,波澜壮阔的三大战役拉开了帷幕。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辽沈之亮剑、淮海之决战、平津之鼎定,三大战役,奠定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总结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说,道理很简单,这就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反人民的,是非正义的。

用人不疑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九纵直插辽宁义县城南。在此之前,战斗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经过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原本胶着的东北战场,人民军队已歼敌38.8万余人,收复城市77座,扩大解放区30.7万平方公里。这一次,九纵在义县出现,令国民党军大惊失色。对方也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而距离锦州50公里的义县,是北宁路的屏障。北宁路联系着东北与华北,一旦易手,战局将出现逆转。

国共双方都在调兵遣将。只是中国共产党方面用人不疑,在军事上暂时处于下风的情况下,也并没有撤换军事主官。而国民党方面,蒋介石先是将杜聿明撤了换心腹陈诚,陈诚被前方官兵恶怼后换卫立煌,卫立煌顶不住又换回杜聿明,最终换回的是民心尽失、军心尽失。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派杜聿明主管东北军政。杜聿明非常卖力,让东北民主联军吃了不少苦头。可在1947年开始的东北民主联军铁拳攻势下,身心俱乏不得不进行手术的杜聿明离开东北去上海治病。此时东北民主联军主动撤退,解了四平之围。蒋介石感觉东北胜利有望,再派心腹陈诚北上,那意思无疑是奔着摘杜聿明的“胜利果实”而去。可惜陈诚一败涂地。危急关头,病榻上的杜聿明根本无力前往东北。此时,蒋介石才又想起卫立煌。

卫立煌到东北后,对部下说:“共军目前的战法是围城打援,我们绝不能轻举妄动,上其圈套,只有蓄聚力量,固守沈阳,以待时局的变化。”可见,卫立煌深知我军战法,且已经明白国民党只有大城市可守,农村和野外已非其“主场”。不管各地守军如何告急,不管蒋介石如何一再电令其派兵解围,他总是把兵力集中于沈阳、锦州、长春附近,拒不出战。

为谁打仗

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根据毛泽东确立的辽沈战役作战方针,东北野战军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该计划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以奔袭动作歼灭义县及北宁线各据点的敌人,切断山海关内外国民党军之联系;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取锦州和打增援之敌。

此时,尽管有美国支持的飞机来运送部队,但进入东北的国民党部队,派系林立。以据守长春的国民党军为例,主要是新7军和第60军。其中新7军是蒋介石的嫡系主力,而第60军则来自云南,系由龙云、卢汉长期控制的滇系地方部队。这支部队驻守长春时,曾经的“云南王”龙云早已被蒋介石削去兵权。在长春被围时,第60军穿着从云南一路行来的单衣单裤,眼睁睁看着空投物资只投放到新7军阵地。解放军派人去谈判,军长曾泽生率第60军阵前起义。

辽沈战役打得极为艰苦,其间我军与国民党军多次拉锯,某些战斗国民党军一度占据上风。但蒋介石集团任人唯亲,猜忌高级将领,造成指挥失当,满盘皆输。

在1948年11月6日开战、1949年1月10日结束的淮海战役上,国民党起义部队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8年11月8日,淮海战役打响第三天,驻徐州贾汪地区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所属部队,在共产党争取下,由副司令官张克侠、何基沣率59军、77军共2.3万名官兵,在运河前线战场起义,使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通过防线直插陇海东线宿羊山、八义集一线,包围碾庄之敌。

毛泽东对此评价,59军和77军起义是淮海战役的第一个大胜利。华东野战军总指挥粟裕后来说:“我南下部队如在贾汪耽误四个小时,黄百韬就可以退到徐州,那战局就不一样了。”

在三大战役期间,最举世瞩目的起义,则来自北平。

1949年1月22日,国民党军司令傅作义和华北“剿总”副司令邓宝珊率北平城内的25万余国民党军起义,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回顾傅作义之起义,尽管很大程度上因为天津失守,傅系的主力部队35军被歼,守将陈长捷本人都做了俘虏,但另一大原因,亦在于他根本不相信蒋介石。蒋介石曾提出,要傅作义放弃北平,率军南下巩固中原防线。可出身于西北军的傅作义感到,如果自己南下,将很可能落得如杨虎城一般。

蒋介石发动内战之初,亦在想方设法精简整编部队。可他精简的总是非嫡系部队,整编扩大的总是嫡系部队。最终导致了军心不稳。部队不解决“为谁打仗”的问题,这仗,还怎么打?

民心向背

辽沈战役结束的前一天,南线一场规模空前的以徐州地区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打响了。

这里原由坐镇徐州兼领郑州的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1948年6月,因顾祝同接替陈诚为参谋总长,改由新设的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和副总司令杜聿明等指挥,下辖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四个兵团和冯治安、刘汝明、李延年三个绥靖区,连同以后由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总兵力达80万人。其中包括第5军和第18军这两支全部美式装备的主力,这也是国民党在关内战斗力最强的两支精锐部队。

人民解放军投入这次战役的有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一个军,外加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连同地方武装共60多万人。虽然辽沈战役后全国范围内解放军在数量上已占优势,但在淮海战场,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仍占优势。

解放军又是如何做到以少胜多的呢?首先,还是各部队统一指挥,齐心协力。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决定:“由中原局管辖津浦路东陇海路南包括豫、陕、鄂整个地区,统一该区党政军民一切工作之领导”,且“陈毅、邓子恢同志加入中原局”。解放军在淮海战场,无论是华东野战军,还是中原野战军,包括地方部队,都是统一指挥。

而国民党方面,蒋介石为了分权,硬是在此设立了“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而以刘峙担任更重要的“华东剿总”司令长官,人称“小诸葛”兼任“华中剿总”司令长官的白崇禧,怎会将刘峙放在眼里?国民党军80万大军各自为战。

而人民解放军,则不仅是60万大军齐心协力,更兼有支前民众的支持。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解放军打到哪里,支前民众的小推车就把粮食推到哪里。

人民群众还和地方武装一起破坏敌人运输和通讯,直接参加战斗,打击敌人。在战役第一阶段,国民党第100军向徐州撤退时,江淮军区地方武装以一个连配合侦察队消灭敌先头部队一个连,使其全军不敢西撤,后其被解放军主力部队赶上消灭。随着战役的胜利,许多国民党官兵溃散逃窜,人民群众立即积极行动起来,布下了抓捕逃兵的天罗地网。杜聿明就是被宿县张老庄农民段庆香发现后抓获的。

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如果算上这一支力量,敌我双方实力,早已失衡,人民的胜利,实属必然。

(摘自《领导文萃》姜浩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