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燃爆了我的心

对于一个不会打篮球,但从小又对篮球抱有美好向往的我来说,《绝杀慕尼黑》的上映,必然是纵使我走向影院的理由。

记得初二时的暑假,每天晚饭后的时间就是我和伙伴们冲向篮球场,学着打球的自由时间。然而,坚持了半月有余,我就光荣负伤了,原因是右手小拇指被篮球砸住,致使手指肿的像大拇指一样粗。后来养好伤后也便开学了,篮球就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的业余生活中了。

这次来影院看《绝杀慕尼黑》,也是我第一次在影院看这种类型的电影。实话说,还真的挺刺激的,无愧于高评分。



这部电是根据体育历史中的传奇真实事件改编的,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前苏联篮球队打败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当时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致使比赛结果在那几秒里发生了逆转,整个篮球历史由此也发生了改变。

我们热爱一项竞技体育,因为势均力敌的绝战游戏让人上瘾。我们不会为实力悬殊的比赛奉献热情。而每一场势均力敌的绝战,在命运的天平上不可能是绝对公平的。任何一个环节,比如球员受伤、裁判误判、计时器出错、现场观众干扰、场地仪器出问题等,都会放大你对“比赛不公平”的感受。但其实,这就是命运的奇幻,也是让人无奈之处。

光看电影,不了解球队以往战绩的背景,会无比同情苏联队——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奥运会连胜63场的篮坛霸主美国队。苏联队从教练到队员没有哪个是怀有绝对信心的,而且他们各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私心与痛苦。他们是一支“哀兵”,在教练当着世界媒体之面说下“我们要战胜美国队”之后,队员们每个人都在巨大的压力下拼争,这种重压,大到让他们怀疑人生。

这样一支实力良好但显然无法与一流的美国队对抗的球队,观众难免会容易放大对他们的同情、鼓励与赞赏。而美国队在影片最后一小时的比赛中,显然是强大、蛮横、凶残的一方。在这样的对抗下,谁都希望苏联队快刀进入“绝杀时刻”,以舒缓心头一口闷气。

苏联当然胜利了,这不是悬念,是没有悬念。然而这胜利获取的方式,在一切烟消云散后,显得还是有些匪夷所思的。为了不剧透,我只能这样说,当热血降温,仔细想想,美国队的队员们,他们能接受这个结果吗?

但总而言之,我还是为这群热血汉子的拥抱而落泪。因为我看到的不仅是一群光环在身的英雄,更是一种团队的凝聚力,和他们场下艰苦奋斗的那些日日夜夜。

被感染后的这颗超燃之心,让我更有去做好每一件事的动力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加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