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军
美妆网红卖口红,美食达人卖零食,知识博主卖书卖课……无论之前是什么领域的网红,都能向粉丝大力推销手中的商品。如今,直播带货司空见惯,不少网红依靠流量成为带货主播。那么问题来了,难道人红真的好卖货吗?直播带货还能被消费几何?网红还能红多久?值得思考。
直播经济本质是“注意力经济”“流量经济”。直播带货依托庞大的粉丝群定向营销,通过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将关注度变成真金白银,把热度转化为商业利益,实现流量变现。但随着直播行业“井喷式”发展,也造就了鱼龙混杂的网络直播生态,可能会让直播带货沦为带“祸”。比如,有的主播在推荐产品时夸大其词,产品宣传与实际不符;有的网红爆款单品,存在严重的质量与安全问题;还有的平台直播搞数据造假,通过技术手段编造数据的“虚假繁荣”……种种带“祸”问题,消解的是消费者对直播带货的信任和信心。
除了带“祸”问题外,带货主播的网红效应也逐渐失去了优势。低俗化的文案设计、套路化的表演剧本、同质化的商品推荐,早已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以前带货主播“吃香”靠的是“独家”和“便宜”两大法宝,但现在很多品牌商不仅学会了“一碗水端平”,也掌握了较为成熟的自播能力,带货主播在品牌商眼中不再是“香饽饽”,独家货源这块“蛋糕”被瓜分或回收,各大网红推荐的产品相似,价格也趋于一致,网红的带货优势已然不在。
最近,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进行安排部署,其中“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对于电商直播产业同样适用。举个类似的例子,此前热播的电视剧《狂飙》,也需要明星效应和影视宣发来吸引眼球,但该影视作品的成功,根本上靠的是好剧本、好演员、好内容,这种能引起共鸣和反思的影视剧作品抓住了人们心理上的真实需求。得益于数字红利的直播经济,本该运用数字技术,更好地促进供需适配,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可现在的“注意力经济”看似热闹非凡,但供给端还有不少与消费需求不适配的地方,没有很好把握人们最实际的需求。一些带货主播只顾吃老本,而不再琢磨优质的原创内容,供需不匹配,推荐产品食之无味,看似一场接一场地带货,来来回回都是那几样,就很难吸引消费者,与其相关的产业经济效益也会丧失可持续性。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这句话不完全对,其实“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质量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优化供给才是出“圈”关键,只有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才能让“酒香”飘出巷子、打通市场。所以说,直播经济更应该是“品质经济”“诚信经济”,当以诚信为本、质量为先,要依靠优质的内容生产、精准的服务供给、过硬的产品质量增加流量、获得营收。毕竟网红之红,红极一时易、红得长久难,倘若“割韭菜”、挣快钱,绝无“长红”之可能。可见,直播经济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人红好卖货”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