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内存为什么能超过日本?英特尔为什么错过苹果?想不到!

现在说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家都不约而同说到创新,发展高科技,提升技术壁垒。传统行业的要借助新媒体和大数据,科技行业的要发展人工智能,只要把产品做的很有新意,就不怕没人买单。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未必。如今这个时代,创新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市场需求的理解更重要。当年安卓2.0时代的老大HTC,为什么到4.0时代就被市场抛弃,很大程度是他们对于市场变化的不清晰。

所以不要认为一家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后,就会一直稳定发展,稍不留神就会被后来者替代。

大公司的规则

20世纪日本生产的内存,主要用于大型计算机,强调产品的耐用性,要求是内存永远也用不坏。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日本研发出了可以使用25年的优质内存。

一个内存用25年,别说是今天,在当年也是一枝独秀,能够用两代人了。这也体现了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对产品精益求精。

没想到,后来PC机出现了,没人会把一台PC机用上25年,这时市场就不再需要可以用25的内存了。但这个时候日本已经建成了这条昂贵的生产线,日本人对于自己质优价高的文化还特别自豪,完全不屑于生产低价产品。

你不做,自然有人做,韩国的三星脱颖而出,生产了质量和耐用性都不如日本的内存,但人家价格便宜一大半,这下迅速占领了PC机的市场。

精益求精的精神没错,但是企业的文化出问题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一个大企业内部,权力一定是分散的,别看大老板一言九鼎,细分到各个部门,权力还没有部门经理大。这就应了咱们那句老话“官大不如管大”。

老板不可能什么事都亲力亲为,他必须把各种权力下放。即便是国企,看起来是集权,本质上为了提高效率,还是得分权。

比如说现在这么多自媒体平台,同时面对各类作者,选择和谁签约总编是不可能一个个去挑选的。必须由各个板块的编辑先挑选一轮,再把名单交给总编。

对作者“say no”的权力谁更大?肯定是小编,在那么多人里面挑选,小编的喜恶比总编要大得多。

那领导也不是吃素的,为了应对这种散乱的权力,就必然要反过来干涉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选择,规范员工的选择。这种规范,就形成了后来企业的文化。这种企业文化,不是像传销公司写在墙上糊弄人的,而是真真切切在做选择的时候会启用的偏好。

比如那些生产大型设备的公司,主要服务的对象是政府机关和大企业,这些客户对价格不敏感,但对设备运行的稳定性要求很高,对售后服务要求更高。24小时随叫随到,随时提供零配件置换。

想要满足客户的这些需求,销售时就必须保持很高的利润,否则不足以支持所需的售后服务。这个利润率必须维持40%以上,公司每个部门都熟知这个规则。

长此以往,员工就有一个共同的意识,就是利润率低于40%的项目,公司不做。即使有人来咨询,也不上报,反正领导不会批准。

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成了:只做高利润的项目,服务好的客户。公司的员工会判断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

无法避开的盲区

虽然企业文化形成了,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文化也有选择的偏好,会形成一些企业“盲区”。

在PC时代,英特尔是芯片市场当之无愧的老大,但是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英特尔就被抛下了,这是盲区造成的。

当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时,有找过英特尔来帮忙生产芯片。这对于英特尔来说并没有太多技术上的难题,唯一的问题就是价格。苹果对手机芯片的报价是10美元,而当时英特尔生产CPU芯片,每片价格在100美元以上。

英特尔芯片

让英特尔腾出生产线来生产手机芯片,价格却低了10倍,英特尔觉得实在不划算。加上当时智能手机刚刚出现,前景并不十分明朗,英特尔又在推广自己生产的超极本产品,完全没有理由去放弃现有巨大的市场,去搞低价的产品线。

苹果手机和移动时代这班船,英特尔就错过了,因为它们是大公司,必须用企业文化去看待新问题。企业文化都是远期的,能够穿越各种复杂性去判断。

愿景、使命、价值观这些东西深刻影响企业每一位员工,这些美好的词非常好,但也会形成盲区,等到大家都认同企业文化之后,就很难破除。

就好比,你原来是朝九晚五的职场人,去到一家崇尚加班文化的公司,你很不适应。但只要你一直干下去,时间久了你就会适应这种文化,自觉参与加班,遇到不加班的新同事,你反而很排斥。

强调技术优势,必然成本高;强调产品丰富,必然难出精品;强调价格低廉,必然产品质量一般。每一个决定后面,必然有一个遗憾,企业在稳定发展的时候,必然也要舍弃那些无法顾及的东西。

优质反制

企业运作会受内部影响,必然也会受外部影响。越大的企业,对外就需要一个强大的价值网络。

比如说一个手机生产商,它的价值网络就是液晶屏、芯片、摄像头等零件的供应商,加上设计、软件、营销等组织,一起构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外部组织。这个网络里的企业看起来是相互独立,但是之间有一荣俱荣的关系。

一家企业的失败,除了在自身找原因之外,还要看价值网络的变化。好的企业和它的价值网络联系紧密,这个价值网络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掉头。

比如说百度,靠着搜索起家,积累几个亿的用户群,当百度想要变现,就必定会利用搜索,所以会充斥大量广告。在广告上尝到甜头,你让它马上收手,是很难的。

那企业能不能提前预判危机切换价值网络呢?这个也很难,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一家企业总会收集用户和市场的意见和反馈,但这些反馈会把企业锁定在某个领域。因为你在某个方面做的越好,吸引了最多用户,赚钱越多,就会越发向那个方向努力。

就像前面讲到的英特尔,在PC时代对于芯片要求速度是快,英特尔就在这方面上下功夫,做到极致,赢得市场和公众的赞同。

但这个优势也把英特尔锁在这条跑道上,到了智能手机时代,岁芯片的要求变成了便携性,对体积和耗电量有了更高的指标,原来的快反而不那么重要了。这下手机芯片巨头高通横空出世,英特尔被弯道超车。

这就是行业宿命,现在追求的优势越大,未来被趋势落下的可能性越大。

价值网络的重要性

第二个原因在于:小市场一开始养活不了大企业。这真是挺尴尬的,毕竟大企业营收大,每年光利润就是几个亿,还要利润逐年增加10%左右,大企业都在寻找快速增长的机会。

而某个新兴市场刚出现的时候,规模很小,别说每年一千万的利润,就是几十万都很难说。这个机会就会被大企业无视,大企业为了新市场去覆盖新的价值网络,原有的营收和利润会被影响,也不可能这么做。

当然,现在行业变迁更快,往往在5到10年就发生颠覆,小市场很可能在短时间膨胀成大市场。眼下的利益和剧烈发展的新市场,如何选择?大企业懵了。就算决定投入到未来的趋势,公司现有优势、员工队伍、资产模式等价值网络摆在这,是很难随便摆脱的。

那怎么办?大企业给出的方式是:收购、投资入股、内部孵化。你们是新创业公司,如果发展不好我就收购过来,发展好我就入股,在别的价值网络里留下属于自己的种子,一旦未来壮大,也是拿到一张入场券。

这个现象很熟悉对不?这就是阿里系、腾讯系、小米系等大公司的做法,无论是社交、电商、金融、媒体等行业,都先留上一份,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性,也是保留未来的可能性。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从时间的长度来看,价值不止取决于个人,还取决于自己的价值网络。在价值网络里有几个贵人,能够穿越波动的周期,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肯定会受益无穷。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网络,价值网络一变,社会也随之改变。80年代的下海潮,90年代商品经济,00年代的互联网,10年代的智能时代,每个10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唯有保持时刻警惕的眼光,不断更新自己的价值网络,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才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