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卫征:“会飞的照相机”为行业赋能 无人机遥感需加强AI结合

每经记者:张虹蕾 每经编辑:陈俊杰

我国无人机事业近年来迅猛崛起,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并与传统行业和生活场景不断融合,催生出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经济。

其中,无人机遥感就是备受业界关注的应用之一。无论是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还是为地形勘测助力添彩;无论为防灾减灾襄助神兵利器,还是为工作生活增加助手乐趣,无人机遥感都彰显着强大生命力和可观经济价值。

6月12-14日,第十届中国无人机大会暨展览会举行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简称NBD)专访了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卫征,对无人机遥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卫征看来,作为“会飞的照相机”,无人机在数字化时代机动灵活、快捷有效地获取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目标信息,是赋能行业、服务公众的好帮手,并与航天遥感、有人机遥感等形成天地一体化空间信息获取体系。而无人机遥感应用的拓展,与其他遥感手段一样,也需要在解决数据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与AI等技术结合,加强数据解译分析、知识挖掘等能力,更好地为用户提供适用信息服务。

卫征在第十届中国无人机大会暨展览会上演讲 主办方供图

谈遥感应用:加强无人机操作灵活性

NBD:目前,我国无人机的应用领域分布状况如何?

卫征: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2019年1月25日发布的《基于运行风险的无人机适航审定指导意见》,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已登记约28.5万架无人机,无人机拥有者约26.8万个,各类无人机型号3720个,制造厂家和代理商注册数1228家。用于个人娱乐的无人机约19.2万架,用于农业植保、电力巡线、遥感物探、货物递送等用途的无人机约9.3万架。其中,无人机遥感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运用于农林植保、安全防护、环境监测、灾情评估和海洋执法等方面。

各种型号和形式的无人机都在与遥感结合,如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无人直升机等,并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配置相应遥感载荷,如轻型数码相机、成像光谱仪、热像仪、激光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等。同时,遥感应用的扩展与深化,也对无人机机型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长航时、大载荷、稳姿态、高精度等。

NBD:二者结合将带来哪些优势?

卫征:对于遥感应用走向市县/乡镇中基层政府部门、行业基层单位和大众,无人机具有天然的优势和选择的必然性。

首先,当然是无人机灵活机动的响应能力,对地面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小(如卫星需要地面站网、有人机需要机场地勤等保障),可以通过弹射、滑跑等方式从田间地头、空地山坡、河岸滩涂等多种地形直接放飞,并且方便回收。

第二,各种载荷的轻小型化和大视场、大倾斜摄影测量等技术的突破,使得无人机能够更好地获取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目标信息,对中小尺度目标的定量化分析(如村镇三维景观模型快速建立)等提供强大支撑。

第三,无人机遥感对于气候天时条件有更强适应性,可以通过超低空飞行实施云下拍摄,克服云层和一定程度的雾霾干扰;也可以夜间作业,低空对热敏目标进行监控。

第四,是无人机成本低,体形小,易于维护保养和运输使用;人员安全风险低,操作员也易于培养,很容易成为用户自主拥有的专属装备。

谈AI结合:尚处初期仍需探索

NBD:无人机遥感应用目前还有哪些空间需要拓展?

卫征:无人机遥感应迅速向中基层单元扩展,为终端行政用户提供廉价易用、机动灵活的空间信息服务,并以此拉动航天遥感在中基层的应用。

当然,无人机及其载荷的性价比还需要不断提升,并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相关知识普及和技能提升,为基层培育大量适用人才。

NBD:目前,无人机遥感应用和AI的结合情况如何?

卫征:随着应用需求的提升和发展,整个遥感领域都迫切需要与AI等技术手段紧密结合,为用户提供快捷而精准可靠的辅助决策信息服务。但是,目前无人机与AI的结合还还处于编队组群飞行初级阶段,但要执行精细化、多样化的任务则不仅要求单机本身要形成自主智慧的高性能信息处置能力,而且要求机群内部分享与联合处置相关信息(类似蜂群、蚁群),也要求机群与其他系统(如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形成信息链/网,这都需要无人机和载荷的相关性能进一步大幅提升。

NBD:您对未来无人机遥感应用存在哪些期待和建议?

卫征:无人机遥感将成为中基层获取高分辨率空间信息、开展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也将成为大众解决“超视域”空间信息获取与服务、推进消费升级和精致生活的首选。

当然,为实现这些目标,除了技术突破外还要解决大量的法律性问题,尤其是公共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