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脑科技齐登场 创出别样六月天

主动避让障碍物的仓储机器人,配合医生完成人机协作的手术机器人,便捷可靠的泛在共享用电系统,全球首款AI相貌精准诊断系统,便携式智能脉诊仪……

6月13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开幕,北京会场里展示的硬科技成果亮相“吸睛”,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高潮。

今年双创周的北京会场继续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作为主场,以“汇聚双创活力、澎湃发展动力”为主题,展区面积达1.8万平方米,共吸引参展企业300余家、各类科技服务机构130家,展示项目达308项……快和小编一起感受创客们的奇思妙想吧!

小小机器人 派上大用场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走进物流业。展厅内,由灵动科技带来的仓储协作机器人正跟随在工作人员背后平稳行驶,它不仅可以灵活转弯,途中遇到障碍物时,还会主动避让。

主要以人作为搬运拣货主体的传统电商仓储,人力的80%以上的时间被消耗在往返持车运输上。据统计,在物流的高峰时段,一位拣货员微信计步器的记录能达到3万多步以上。灵动科技工程师边铁栋告诉记者,这款仓储协作机器人通过利用前沿的计算机视觉和自动驾驶技术,实现AI机器人跟随拣货员在仓库中协同拣货,可替换人力50%以上的行走距离,即在单位时间内实现了2倍以上的拣货量,极大地解放人力。

“在跟随模式下,你的正面、侧面和背面都可以被识别。在‘自导航’模式下,它还可以自己规划路线,相当于无人驾驶。”边铁栋介绍,目前这款机器人在满载350kg的情况下可运行8小时,未来团队还将为机器人添加自动回充功能,没电时自己回到充电口。

--------------------

脑出血、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病因病情极为凶险、死亡率高而被称为“第一杀手”。由北京天坛医院、北京理工大学和唯迈医疗共同研发的高精度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通过人机协作,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脑血管内微创介入手术治疗。

手术过程最大程度保留了医生的原有操作习惯,同时引入力觉同步感知技术和机器人本身的安全预警机制,使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感受到如同真实操作的手感,预防血管破裂。

“由于X光射线的辐射,以往医生需要身穿20公斤的铅制防护服,身体负重较大,可能会给手术的精确性带来影响。”技术负责人肖楠介绍,由医生操纵机器人进行手术中导管和导丝的操作,极大地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同时减少了手术时对医生的辐射。“随着5G的推进,这款机器人的远程操纵还将扩展到跨院、跨市甚至跨省,使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共享。”

人工智能 无处不在

你给自己的颜值打多少分?对人工智能来说,“美”和“气质”都是可以计算的。

相貌空间展示的全球首款AI精准相貌诊断系统,脱胎于跟北京师范大学共同进行的相貌与脑神经课题研究,编制出中国人脸气质及性格编码,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已应用在美妆、医美、人力资源和大健康等领域。

使用AI精准相貌诊断系统首先要给自己拍摄一张3D照片。“3D照片可以应用到医学、性格分析等多个领域,比如通过后台的大数据分析,分析你的容貌在医学美容或是健康养生方面的调整建议,还可以生成你的容貌带给别人的直观性格感受等。”相貌空间执行总经理陈红介绍。

--------------------

“AI+医疗”一直是热门的应用体验场景。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四步,其中关键的“切”就指的“切脉”,以观察内脏器官的病变。通过远程问诊,得到专业医生的咨询已经不稀奇了,但你见过人工智能版的“华佗”在线问诊把脉吗?

展厅里,由太一科技带来的智能脉诊仪正在现场辨识“脉象”,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和体验。从外观来看,它更像平常测量血压的血压仪。太一科技医疗负责人李金平说,智能脉诊仪采用人体仿生学结构,并在与人体接触的诊断部位加入中医惯用的诊脉按压技术,内部搭载了上百个微型传感器,能够捕捉人体细微的脉搏变化。

同时搭配由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医脉象识别算法等系列AI算法,能将肉眼看不到的脉搏,转化为图像。连接手机后,还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对脉搏诊断的分享信息,辅助中医面诊。

创新,打造“共享”生态

共享经济时代,以“共享”为名的新鲜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新能源汽车想要走进千家万户却往往遭遇“拦路虎”:充电难问题。由全来电科技提出的“全来电”泛在共享用电系统就将技术创新着眼于解决电动汽车等更多设备和领域用电“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

全来电科技创始人陈卫介绍,团队提出的泛在用电系统主要针对纯电动汽车、低速电动车、电动摩托车以及泛在用电设备的能量供应需求,可以极大改善未来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带来的车多桩少局面;高效便捷的用电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能有效缓解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焦虑问题;便捷的户外用电终端还可以有效解决低速电动车的充电安全问题以及早市、夜市和临时活动中的安全电能替代。

“普通充电桩由于需要增容导致成本较高,我们的共享用电系统来源于商场、饭店、写字楼等平台的富余电量进行充电,在同等的空间条件下,它的终端设置更便捷、成本更低,目前已经在亦庄开展了项目示范应用。”陈卫表示,“全来电”将以较低的社会成本满足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为泛在电力物联网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经济日报经点科学工作室郭静原 责编:胡达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