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已来,数字化金融机构却高薪难招一种人,85%雇主为招聘金融科技人才为难

今日,千呼万唤的科创板开板,科技型上市公司有了适合生长的金融土壤。然而,在金融版图上,有没有推高助长的科技支撑呢?

从实时风险控制的快捷支付到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汇款,金融服务和消费越发“聪明”。13日,政、产、学、研各方专家齐聚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加入“金融科技发展论坛”探讨,他们普遍认为,金融人才供需方面,当前金融市场普遍存在“懂业务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业务”现象,复合型人才总体处于短缺状态。

【中国金融科技投资占全球一半,却普遍遭遇招聘难】

近年来,中国金融科技在投资上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李吉平介绍,据统计,到去年底,全球金融科技投资增长同比超过一倍,达到了553亿美元。“其中,中国投资额达到了255亿美元,增长了9倍,占了全球投资总额的半壁江山。”他认为,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已成为金融科技的中心。

李吉平透露,为此,央行金融科技委员会提出,要研究出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逐步建立金融科技监管规则体系,创造有利于金融科技发展的良性政策环境,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

这也难怪在2018金融科技就业报告中,92%的受访者预测金融科技行业的未来前景光明;同时,受访者认为高素质人才是推动这一行业持续成功的关键因素。

但事实是,中国正面临着金融科技“人才荒”。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毛丽娟表示,调查中发现,85%受访雇主遇到招聘困难,难以找到符合特定职位要求的人才。包括银行在内的数字化金融机构,高薪也难以招到合适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她认为,从供给侧来看,全球范围内都还缺少系统的金融科技专业,缺少成熟的课程大纲,缺少专门的师资力量,供求之间缺口大。

【“政产学研金”百家结盟,中美高校联合培养】

金融科技一直是上海支撑产业发展的引擎,在2018年全国金融科技中心指数城市排名中上海位居第三。今年,全球首个行政区域的5G网络在上海建成并开展试用。毛丽娟表示,5G的运用将推动智能支付、智能客服、智能营销、智能投顾、智能投研等金融科技应用场景的体验升级,上海理应充分发挥本土金融科技资源优势,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金融科技人才力度,打造上海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根据人才第一战略,近百家政产学研首批会员单位当天结为“中国金融科技教育与应用创新联盟”。作为新型“政产学研金”协作组织,联盟以中央财经大学等为理事长单位,既包括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以及新泽西理工学院等海内外专业院校,也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中新金科股份有限公司、慧科教育科技集团、上海银行卡产业园有限公司等金融业内成员。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高校正跨洋牵手,联合培养金融科技人才。经教育部批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不仅已获批建设全国首个本科目录外的新专业——金融科技专业,又获得今年上海唯一一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金融工程专业(金融科技方向)。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一双学士本科项目,正是由中国金融科技教育与应用创新联联盟秘书长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慧科教育科技集团,联合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申报立项,明年起面向全国招生,首届计划招收100人,按照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国际化的金融科技人才。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中国金融科技教育与应用创新联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