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 Knows访谈

有人说,DeFi是继比特币和ICO之后区块链行业即将到来的第三次浪潮。浪潮之下,挑战在哪里?趋势又如何?

6月13日上午,巴比特首档社群互动访谈栏目She Knows第四期第一场DeFi 技术专场活动拉开帷幕,对话题目为《抢滩DeFi,新金融技术剑指何方?》

巴比特编辑叶泽伟与去中心化交易开源协议Hydro Protocol 创始人李天放,去中心化预言机DOS Network合伙人兼运营负责人王琦,区块链投资社区Axonomy(爱糯米)CEO 陶曲明和以太坊爱好者内容负责人阿剑四人,展开了精彩论述。

Defi项目方与外部观察者一同登台,由内而外,解码Defi。以下为部分精彩观点:

1、大概率未来会出现两大类DeFi项目,一类以底层技术和能力开发为主,另一类整合区块链技术能力,提供普通用户适用的特定场景的DiFi项目。 2、DEX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创造新的使用场景,做中心化交易所完全做不了的事情。 3、对权威数据源的依赖预言机没法解决,它要负责的是数据上链过程的可信性。 4、商业的本质是提高效率和创造价值,开放透明是未来分布式商业形态的基本要求,为此可以用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的技术手段去实现。 6、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其实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到底怎么用还要看我们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7、其实90%的用户真正关心的不是DeFi技术本身,而是利用DeFi技术所创造出来的新的投资和赚钱的机会。 8、区块链行业也会服从于互联网行业的规律:得用户者得天下。

关于Defi的现在何未来

问题1:Defi项目常被吐槽技术门槛比较高,普通用户难上手。Defi目标用户就是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人?

王琦:现在的Defi应用门槛确实存在。主要体现在账户私钥、钱包等工具的使用。对金融产品的理解和操作。及监管下出入金困难的问题。所以当前的Defi还是大户为主的市场,能做到常态化使用的普通用户少之又少。

Defi的目标用户不会永远停留在少数群体,但应用推广的路还很长。比如,前端UI和产品要更简单、易用,甚至让普通用户感觉不到区块链的存在。比如,要找到更好的模式增加流动性,吸引用户。比如,解决监管和出入金的问题。

李天放:降低使用成本对任何产品都狠重要。我认为简化Defi产品有几个特殊挑战。

一、 最常用的方式是托管:比如买票很难,您把钱给我,我帮您做了。但托管和信赖做得太过,DeFi的“De”就失效了。DeFi产品经理需懂得怎么平衡。

二,有很大一部分DeFi产品复杂度来自外界。比如以太坊钱包很难用就会让所有DeFi产品显得难用。这也导致很多产品开始自己做钱包,Hydro就是如此。但这个策略长期不靠谱。滴滴自己不会做手机,那么DeFi项目也不应该自己做钱包。

任何一个新科技产品其首批用户都是硬壳用户,急也没有用。我们比较认可“It's better to have 100 users love you than 1 million kinda like you”。让前一百个用户极喜爱你的产品是一个创业公司可以控制的,也是最难做到的。横向扩展我反而不是很担心。

陶曲明:术业有专攻,大概率未来会出现两大类DeFi项目,一类以底层技术和能力开发为主,像Hydro、DOS Network。另一类面向终端用户集成和整合区块链技术能力,提供普适得特定场景的DiFi项目。

底层公链是制造汽车的底盘和发动机,第一类DeFi项目在公链上生产各种汽车,第二类则提供出租车、长途客运、货运服务等。用户最终享受到得是传统互联网时代所没有的服务和互联网产品。

我更喜欢用开放金融这个词,而不是DeFi,DeFi太硬核,大众用户搞不太懂。

阿剑:DeFi 降低门槛的方式未必是项目方自己动手,而是利用区块链应用的开放性,让那些善于打造 UI 和产品的项目方在已有协议项目的基础上开发,协作起来提供服务。

问题2:DeFi玩家多是来自C端,未来B端用户会参与到DeFi中吗?DeFi还欠缺什么?

陶曲明:一定会,B端用户会主要以我上面讲的第二类DeFi项目的方式参与进来,它解决的是DeFi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或者说,它是在与用户使用场景结合和降低用户门槛,这是目前DeFi发展所欠缺的。

比如,已经有团队基于Compound的借贷生息功能开发了保本的抽奖服务,质押的ETH无风险,而生成的利息收益参与奖池抽奖,提高DeFi产品和服务的趣味性和易用性。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这类解决DeFi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项目会扮演主要的角色,就像交易所在炒币场景中扮演的角色一样。区块链行业也会服从于互联网行业的规律:得用户者得天下。

问题3:在Defi中,如何平衡效率和去中心化呢?

李天放:可以先忽略效率, DeFi的切入点就是“低频,高价值”。

陶曲明:不太同意,这会极大地限制DeFi的潜力。我觉得基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产品设计,选择适合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技术。效率和去中心化其实是2个维度的问题,不是说去中心化就一定没有效率,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其实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到底怎么用还要看我们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王琦:Defi对安全(去中心化)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很多场景下,区块链只需要做金融结算层就好了,效率并不是关键因素。因此我们看到Defi应用大多在以太坊上。

阿剑:太多项目拼命讲自己如何提升效率,很少有项目说我们不要效率,就要去中心化。我很高兴看到很多项目坚持去中心化这个宗旨。

很多时候我们争议的只是词语定义的问题。就像去中心化大家对它的定义都不一样。我认为在应用这一层,开放、免许可就是其核心内涵。坚持这一点DeFi 何愁没有光明未来。

问题4:Defi项目很多都有自己的代币,有没有可能做一个DeFi的“欧元区”?

王琦:多个项目共享一个代币从各方利益角度看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Dai是不是有点Defi“欧元区”的感觉?

李天放:如果一个DeFi项目有Token,最好做到99%用户无感知。有几种做法。

Tokenless: 完全没有币。其实今年这一批新协议,比如uniswap, compound, dydx都是没有币的。(它们的业务逻辑里面有用到ERC20代表仓位等,但并没有协议币)

Right to work: 就像纽约出租车一样,这里Token代表工作权。MKR是一个例子。持币者的“工作”是清算套利。关键是只有0.1%的用户需要知道怎么玩这个游戏就够了。

Membership: 大概是一种打折会员卡。用户完全不需要知道这个币的存在。但高频率用户会感兴趣。

说到“欧元区”,从投资角度看当然可以有人把资产捆绑在一起。但最终还有动力问题。

问题5:目前DeFi项目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哪些?有何建议?

陶曲明:用户门槛太高,不具备直接2C的能力,会解决的。阿剑:我觉得不需要苛责。潘超说需要引入身份系统和信用体系,我想不太容易。我也认为在现阶段信用体系确实不是瓶颈。

问题6:Defi的下一个引爆点在哪里?

陶曲明:我想是结合某个DeFi热门应用场景的用户聚合。90%的用户关的不是DeFi技术本身,而是利用DeFi技术所创造出来的新的投资和赚钱的机会。

等到中心化交易所出现后,比特币才从极客圈发展到主流市场,财富效应又不断吸引新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进入区块链行业,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因此,中心化的技术和应用在极大的推动去中心化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阿剑:我跟陶总有分歧。中心化机构进对区块链不能有太多帮助。

去中心化金融已经显现出与传统金融不一样的模式。你要进这个圈子来玩,就不必对自己在传统领域的杀手锏有太多期待。

DeFi 做的事情是金融合约的自动化,这种自动化的技术基础是智能合约,而打击点很明确就是传统金融机构,因为传统金融机构再怎么自动化也还是要引入人力运营,要引入底层的监管体系。而 DeFi 恰恰就是把这一切抛掉。

DeFi 就是要用无人力的银行对抗有运营的银行。能不能成功不好说,但它有了自己的生态和道路,这就很棒。

陶曲明:完全同意,但这不代表未来原生数字金融必然是完全的去中心化,它会是最大程度的去信任和去中介化。但90%用户的比特币可能都在中心化的交易所里。

阿剑:言归正传。事情总要慢慢做的,做好了结果自然会出现。我比较期待预测市场的发展。

交易所与Defi

问题7:去中心化交易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有何解决方案?
李天放:速度和效率目前来说还不是问题。只靠“把不需要在链上做的事情搬到链下”这一个思路,就还可以往前走2-3个量级。流动性无疑是大问题。目前改进DEX流动性的思路大概分几种。

一是把所有DEX的流动性拼在一起(0x)。二是降低从中心化交易所搬运流动性的成本(Hydro)。三是用众筹方式拼一个做市商资金池(uniswap)。

最终,流动性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中心化交易所流动性好是因技术优势?大部分二三线中心化交易的流动性也很差啊,都是刷出来的。中心化交易所最大的长久优势不是中心化,而是先发优势带来的网络效应。DEX在链上做今天中心化交易所能做的事情,就算做到一样快也没法超车。

DEX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创造新的使用场景,做中心化交易所完全做不了的事情。

问题8:去中心化交易所在DeFi这个生态中有何作用?

李天放:DeFi项目分两大类,第一类都是名词,币、组合、期货、以太猫。第二类是动词,借、 贷、清算、抵押。去中心化交易协议提供的action是“交换”。交换是大部分DeFi项目都需要的基础操作。抵押、清算都是交换。此外,保持价格问题需要套利,套利也是交易。

为了做到“无信任”,以上场景很多都是直接从智能合约中发起。智能合约是无法在中心化交易所下单。这就是去中心化交易协议在DeFi里面的角色。

预言机与Defi

问题9、预言机的功能是将外界信息写入区块链,完成两个世界的数据互通。预言机无法摆脱对于现实世界中少数权威信息源的依赖吗?

王琦:数据上链包含两层,一是数据源,二是把数据搬运到链上的搬运工。两者都存在信任问题。对于数据源我们不得不依赖权威的信息源。但可以交叉引用多个数据源的数据,做比较和聚合。

对权威数据源的依赖不是技术问题,预言机层面没法解决。想要通过普通用户投票来实现数据源的去中心化不太可行,延迟高,手动投票成本太高,需要激励保证参与度 安全性。

李天放:交易产生的价格也是一种用户手动共识的结果。如果DEX流动性足够好,用户参与度足够强,价格参考就是有效的。流动性不够,还是要参考链外中心化交易所的数据,才更有参考性。

回到数据上链的问题。预言机所要负责的是把数据上链过程的可信性。我们可以把预言机去中心化从而保证不需要信任单一的权威实体。 去中心化意味着无准入,多个节点拿到数据后需要实现共识。

问题10、去中心化预言机对于哪些DeFi应用推动效果最明显?

王琦:目前Defi最主要用到预言机的地方就是用到资产价格的地方。尤其是加密货币的资产价格和传统金融资产的价格。比如借贷产品和加密资产抵押的稳定币需要根据资产价格来计算抵押折算率。衍生品交易平台需要资产价格来确定损益和平仓清算行为。因此这类Defi项目受益最多。

现在很多项目倾向于使用自架预言机作为临时替代方案。这是一种中心化的解决方式。其原因在于目前对Dapp的信任很大程度上都在对中心化团队的信任。大部分应用如果团队不在了,也很难再有用户使用。

但我相信随着波卡等项目落地,去中心化治理越来越成熟,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Dapp、预言机会迎来爆发的一天。看好跨链生态带来的更好的去中心化治理。

以太坊与Defi

问题11:太坊预计会在2年内转向PoS,它会为DeFi带来什么影响?

阿剑:以太坊 2.0 意味着 PoS 共识机制(Casper)、分片(Sharding)以及 eWASM(替代 EVM 的新虚拟机)。

在分片区块链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所谓的合约跨分片交互,目前为止还没看到特别好的方案。eWASM 沿用了 Web Assembly(一个成熟的 web 浏览器标准),可支持多种高级语言的开发,因此可能让 DeFi 的合约写作变得更加简单。

分片模式会对 DeFi 带来更大的影响,因为 DeFi 的一大亮点在于不同协议之间可以自由组合。它是以合约间交互足够便捷为前提的。但分片交互要在 Serenity 的第三阶段才会完成,不确定因素很多,不必急着下定论。

问题12:为什么DeFi中几乎看不到算法稳定币的身影?

阿剑:主要还是经济上不具备可行性。稳定币要实现的是与已有的购买力(比如法币)维持一个稳定的价格,它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当稳定币本身与法币购买力发生偏离的时候,应当如何稳定其币值。

当我们看空某种资产的时候,如果你要提高我们对该资产的评价,必然是要引入一种与该资产的风险相互独立的资产来作为支撑。如果风险相关是同向的就起不到支撑的作用,只会同步下跌。

算法稳定币可调用的只有自己发行的资产,而它自己发行的资产没法与稳定资产做到风险独立,因此就做不到稳定价格。

因此,最适合 DeFi 的还是质押型稳定币,因为资产情况在链上都是一清二楚的。

数量理论是理解货币的一个切入点,但如果认为数量就是货币的全部,那也是过度简化问题了。

在Defi的江湖里创业,创业者们还好吗?

问题13:Axonomy是DeFi的一个流量入口,用户在Axonomy上参与DeFi项目(抵押、借贷)就能获得平台奖励。您选择上架DeFi项目时有哪些评判维度?

陶曲明:1、项目基于的底层公链是什么;2、DeFi项目的功能是什么;3、具体实现的业务逻辑及业务架构合理性;4、DeFi项目的安全性;5、DeFi项目的风险控制机制和边界条件;6、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等。

坦率地说,目前EOSREX,MakerDao等质押借贷类项目占据了DeFi超过90%的市场,但用户规模还很小,大多数用户只听过DeFi,但怎么玩,哪些热度高比较适合玩,并不知道。

最近比较火爆的Lockdrop类DeFi,可以看作是对代币空投的升级玩法。例如chainx,EdgeWare,用户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质押一定数量BTC或ETH来获得新项目的Token,axonomy提供这类玩法,小白就可以参与,不需要很多专业化操作。

如何做到开放透明是DeFi的必要条件。商业的本质是提高效率和创造价值,开放透明是未来分布式商业形态的基本要求,或者说目的。为了实现开放透明,可以用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的技术手段去实现。

有些需求短期内几乎无法用去中心化手段实现。比如很多商业场景中的KYC,抽象得说,实体的人和互联网上账号对应关系的建立,目前技术是无法解决的。某种程度的中心化是无法避免的。

问题14:Hydro和DOS network,你们认为目前离你们心中比较完美的状态还差多远?

王琦:我们会遇到一些区块链底层机制带来的开发上的坑,它终会在技术升级中解决。

最大的难题是在实际的应用场景和用户的参与度和使用热情上。完美的状态不在技术上,而在技术的实现能否符合未来区块链的发展和存在的形态上,能否带来真正的使用场景和能够给更多用户带来实际的意义上。

李天放:智能合约之间不但可以传送信息,还可以传送价值,可以互相调研,这是一个新的玩法,所以设计好接口,找对合作伙伴很重要。

但创业公司找合作也耗费精力。对接太早可能变成小白鼠。但一些重要的技术对接太晚就被淘汰了。

早期创业者没资格谈战略。别想太多, 低头执行。这话有道理,但区块链的外部世界变动太多,不断快速迭代更新。内部难题是分清楚我们做的事情哪些是为了短期目的,哪些有长久价值。

如果以太坊2.0属性变了,Hydro里面一部分技术就可以扔掉了。错误是不要在这些短暂优势上投资太多。但又不能太理想主义,对着3年以后的未来技术写代码更不靠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