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堆造车新势力要哭了,新政策出台,“剥夺”代工资格?

蔚来汽车由江淮汽车代工;

小鹏汽车由海马汽车代工;

电咖汽车由东南汽车代工;

奇点汽车由北汽新能源代工;

......



据乘联会数据,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120万辆大关;2019年1-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46.4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1.5%。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我国汽车市场的新风口,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造车玩家和资本玩家的青睐。

但是,大家都知道,从精美绝伦的“PPT”到实现“量产”,并非易事,其中一些缺乏“生产资质”的造车新势力,为了能够尽早进入市场,便纷纷选择代工生产,例如上文提到的蔚来、小鹏等。



然而,近日有消息称,我国汽车企业代工管理办法或将于今年6月出台,对代工和被代工的车企都大幅度提高要求。一时间,网友们热议纷纷。今天,汽车情报新媒体就和大家一起看看,汽车企业代工管理办法究竟有着怎样的规定,对车企又有怎样的影响?

代工管理办法或将提高新势力门槛

其实关于代工,早在2018年12月,工信部就公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明确界定了汽车企业代工生产的可行性。其中指出,鼓励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之间开展研发和产能合作,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委托加工生产。

也正是这样一条规定,让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的汽车代工产业变得合法化,也让那些缺少“准生证”的造车新势力有了捷径可走,为其自身的量产,提供了最佳捷径。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工信部强调的是“符合规定条件”的车企,却并未对“符合规定条件”这一准则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从而催生了诸多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合作。



而如今汽车企业代工管理办法的即将出炉,或将明确“符合规定条件”这一具体内容。据了解,其将以研发投入、产能、销量为限制条件,被代工车企需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1、过去3年内在国内的研发投入至少达到40亿元人民币;2、过去2年在全球范围内的纯电动乘用车销量至少达到1.5万辆;3、代工合同需签订3年及以上,且在同一地点的代工年产能至少达到5万辆;4、企业需有或高达数十亿人民币的实收资本;5、最多只能由两家车企为其代工。



对于消费者,这无外乎是一件极其好的事情,因为这样的“条件”无疑会保证你所购买的新能源汽车拥有强大的背景,无论是购车、保养,还是日后服务等,都更加放心;而对于一些造车新势力来说,却并非如此。

造车新势力挑战即将加剧

若这一“规定”果真出台,业界普遍认为,就现有的造车新势力的基本情况,多半企业都不符合上述要求。对此,我们可以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对于一些新兴企业来说,时间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门槛,鲜有造车新势力能够到达3年的时间;而市场对于新产品往往又会有一个“适应期”,所以要在2年时间完成1.5万辆的销量成绩,也让大多造车新势力望尘莫及;而40亿元的研发投入,更是让不少新势力挥泪而走。



综合来看,对于大多数没有生产资质的造车新势力而言,这一“规定”必定将对它们造成一定的威胁,甚至有一批不达标的造车新势力将被淘汰。而剩下勉强“过关”的一些造车新势力,日后可能又会面对销量不达标无法被代工——无法被代工+没有资质无法满足交付量——无法被代工无法提高销量,这一“死循环”。

对此,有不少业界人员评论,虽然具体规定尚未出炉,但此趋势是一定的,其根本的目的或是甩掉一些实力薄弱的企业,大力扶持技术实力更加雄厚的企业,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新兴产品领域上,在全球范围都能拿的出手的东西,真正的在同一水平线和国外产品竞争。

结语:综合来看,以代工的方式为造车新势力生产将会继续存在,但依托于新政策的出台,这一合作模式也会将越来越完善。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利好的事情;但对于一些前期忙于宣传造势的造车新势力,则需要逐渐累计时间、累计经验、累积销量,早日获得登船的“船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