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人均产值三万美元给我们的启示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按照美元计算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越金融危机之前巅峰水平的、并且实现显著增长的,只有三个国家,中美韩。韩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在液晶屏和半导体这两个明星产业的炫目发展和辉煌成就,带领这个国家进入3万美元人均年产值的高等发达国家俱乐部。韩国推进产业升级的经历,确实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启示一:千万一定要用举国之力发展核心、重点产业!韩国作为一个五千万人口的国家,集中全国之力重点突破了半导体产业、液晶屏产业以及他们下游的手机终端产业(当然还有化工、造船等),就让这个曾经比他们北方同胞邻居穷得多的国家,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真正发达国家。一个三星电子每年的研发投入比世界上很多国家还多,这已经超越了一般商业概念了。唯有集中力量突破重点产业,才能让一个国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启示二,唯有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才能获取利润大头,才能实现国富民强。韩国能够实现人均产值三万美元,就是因为三星这批企业掌握了半导体产业这一高利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美国现在重点狙击菊花厂、把一批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看起来是毛衣展,实际上,其最本质的根源是阻止我们向产业的利润大头发起冲击。换句话说,就是不让我们挣大钱。最可恨的就是我们内部的软骨病和投降派,他们根本不知道,美帝对我们的打压,本质上就是不让中国人民获得更多收入来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凭什么美欧发达国家一个端盘子的月收入可以轻松超过一千多美元、欧元、英镑,凭什么中国内地的基础工种只能折合每月两三百美金?就凭他们掌握了高利润产业,可以整体拉高社会最低人工成本!如果美帝的产业结构和墨西哥或者越南一样,他们美利坚最穷的州端盘子的服务员一个月能拿上千美金吗!纽约市的法定最低时薪可以定成15美元吗!

启示三,新来的挨打、挨排挤是正常的、是应该的,要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三星电子不是这几年才开始搞半导体的。三星在他们创始人李秉哲还掌管公司大局的七十年代,就开始一门心思想搞半导体了。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想学习美国,美国人不让学也不带你玩儿。李秉哲就去找日本人,日本人当然也排挤他们。摩托罗拉、东芝、NEC、日立、德州仪器这些当时的行业大佬公司全部拒绝了三星的合作申请,哪怕是搞一套落后的生产线都不行。后来好不容易三星找到美光公司,同意授权三星搞64K的内存芯片,而当时的市场已经热卖256K的DRAM内存了。

回想三星半导体的心酸创业往事,想想他们还是美国的小弟和盟友,都被这样对待。今天我们的遭遇不是很正常吗!三星当年毫不气馁,一方面在美国设立分公司,一方面加紧招募人才、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加班加点地研究256K内存芯片,李氏父子(李秉哲和李健熙)顶着公司股东质疑的压力硬着头皮上投资和风险皆巨大的半导体项目。

另一方面,韩国政府早在七十年代就在龟尾建立半导体研究所,还主导当时的几大财阀去龟尾搞半导体产业投资。想一想从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四十年的时间积累,韩国才具备了在半导体产业上的竞争优势和超强的赚钱能力。还有商业案例分析所津津乐道的三星逆周期扩张半导体和液晶屏生产能力的故事,都是应该给我们重大启发的。

启示四,到了真有能力挣钱的时候,记得一定要确保钱在自己人手里!大家都知道韩国是财阀控制的国家,而财阀的大股东是美帝。比如最强大的三星,普通股超过一半、优先股超过80%持有在美国投资人手里。因此,三星赚大钱的大头还是跑进美国人口袋里面了!所以我们要明白,韩国人均三万美元其实也是虚的,老百姓其实没有分享到真正三万美元的对应成果。从所有权的角度来讲,其实我们可以把韩国财阀看成是韩国的买办集团。这算是一个反面启示。

菊花厂挣钱了,那十几万在中国土地上的工作岗位,就是实实在在的为中国社会创造的高薪、税收、上下游供应链的产业机会、以及最终的利润。最近被黑得挺惨的某电脑组装厂,高薪就业岗位给谁了、在不在中国土地上、是不是中国人获得的,我不知道。但是我明确知道的是:第一,真正组装厂流水线上的中国工人,收入是不高的;第二,美国人就希望我们中国永远只做这种收入不高的产业,把英特尔芯片、NVIDIA显卡这一类的高技术、高利润、高薪酬产业留在美国!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美国餐厅服务员的月收入买得起至少一个最新款苹果、而中国内地的餐厅服务员一个月的正常工资收入却买不起四分之一个最新款苹果的原因!难道美国餐厅端盘子的服务员都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的MBA吗、还是他们端盘子的工作内容和我们这里有本质性的区别!不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产业最高端,能够负担整个社会人工成本的提升嘛!国家强大的根本意义,不一定对最富裕阶层有什么大的帮助,而是体现在最基层民众生活水平的起点能有多高。看看印度不就明白了。​

因此,归根结底,韩国给我们的启示可以合并为两点∶全力以赴地向产业(利润)最高端发起冲击;以及,确保挣钱了以后,能让广大国民分享到红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