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云计算:繁荣市场中的生死存亡

文|乌镇智库

责编|Terence

裁员、收购...甲骨文起手无力

6月20日,甲骨文对外发布了2019财年四季度财报。与此同时,甲骨文还相继发布了2019整个财年业绩报告,根据其财报数据,在整个2019财年,甲骨文总营收为395.06亿美元,与2018财年的393.83亿美元相比基本持平。虽说财报营收继续保持同比增长,但增速陷入瓶颈已经越发凸显,尤其是重金押宝的云计算业务并未给它带来更高的营收增速。

上个月7日,甲骨文中国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裁员计划,有900多名员工被要求签署裁员协议。然而如此大规模的裁员只是它全球性裁员的一部分。虽说甲骨文并没有对外公布它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但据一位此前甲骨文中国区高层对燃财经透露,中国市场的营收在全球市场占比不足4%,并且正在呈现缩减之势。

今年3月甲骨文执行副总裁Don Johnson发邮件告知员工,将来甲骨文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甲骨文Oracle云基础设施(OCI)业务展开,紧接着西雅图和加州大量裁员。5月初,印度、墨西哥等地也已裁员上百人。

曾几何时,甲骨文还是老牌巨头,如今采取了削减人力成本的紧缩战略。同时,回购股票也成了它的长期行动。在本财年的前三个季度,甲骨文已经花费了约303亿美元用于股票回购。这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五倍,约等于公司过去四个财年的全部支出总和。单本季度就花费了100亿美元,回购了2.06亿股,这是连续第四个季度回购金额达到甚至超过100亿美元。

2019年3月,甲骨文公布的财报显示,上一季度收入下滑了1%,从去年同期的96.8亿美元降至96.1亿美元。这已经是其连续第二个衰退期。甲骨文最大的业务部门——云服务和许可证支持——的收入仅仅增长1%。

从2018年6月起,甲骨文就改变了报告其季度财务业绩的方式,将其云计算业务与其许可支持业务放在一起,这使得其云计算业务的情况变得模糊不清,这样的粉饰让人感到其云计算业务不容乐观。

根据业务营收来看,甲骨文的营收来自于: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云授权和现场授权业务、硬件业务营收、 服务业务营收四个部分。其中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仍是它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比超过61%。在第四季度,甲骨文的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7.99亿美元,云授权和现场授权业务营收为25.20亿美元,硬件业务营收为9.94亿美元,服务业务营收为8.23亿美元。除云授权和现场授权业务同比增长超10%外,其它业务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而作为营收重头的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虽说没有出现下滑,但较去年同期的67.68亿美元,几乎没有再增长,这也说明甲骨文的核心业务竞争能力正在被削弱。

亚马逊、微软、谷歌、阿里...甲骨文拆招无力

相比起AWS、Azure甚至阿里云两、三位数的增长率,甲骨文的云计算可谓是惨淡经营。

甲骨文的数据库曾经是实际上使用最广泛的关系数据系统之一。人们会说现在的甲骨文和当初的诺基亚、柯达一样,上个时代的巨头常因为产品的过于成功而错失生态变革的机遇。

“我完全搞不懂那帮家伙在说些什么,简直就是一派胡扯。云计算到底是指什么?省省这种愚蠢的概念吧。”2008年,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公开对云计算嗤之以鼻。

这种抵触也导致了甲骨文高层错事变革机遇,造成在云计算市场,尤其是IaaS市场上的巨大劣势。亚马逊网络服务于2006年3月14日正式重新启动,结合了Amazon S3 云存储,SQS和EC2 的三个初始服务产品,自此开始了其在IaaS和PaaS领域的征程。微软于2008年开启了Windows Azure,并在2012到2013年间正式进入IaaS领域。谷歌的发展时间和微软相差无几。甲骨文在国内的老顾客阿里云,也在2009年开启了自己的云计算自研之路。

直到2010年,甲骨文才真正将目光放到云计算上来,开始了大肆收购。2015年,甲骨文才推出了自己第一个公有云IaaS服务。


2018年,AWS以254亿美元的营收已经占据了全球云计算市场的31.7%,Azure也已经拥有了超过16.8%的市场份额。Google Cloud依旧排名第三,营收68亿美元,市占率8.5%。而来自中国的阿里云则以32亿美元应收和4%的市占率排名第四。甲骨文并未傍上有名,只能跟其他企业瓜分剩余的市场份额。

上云企业如要更改合作商,面临的转换成本极其高昂。马太效应基本已成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必然趋势。这就使得甲骨文在IaaS领域既难以吸引已上云企业转换、又很难获得新上云企业的注目,没有错失进入生态的机会难以抢占市场份额,收入增长自然无以为继。

增长迅速的IaaS市场,甲骨文已难以分到一杯羹。同样高速增长的SaaS市场,也是甲骨文的关注重点,并未给予它丰厚的回报。

首先,这一市场也不乏实力雄厚的竞争者。微软的office办公系统基本是Windows系统的装机必备,大多数网民或多或少也用过Adobe全家桶。此类先前的办公软件巨头在SaaS领域也因此拥有了相对较低的获客成本和广大的市场基础。同时,比起IaaS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基本是互联网巨头的“战场”,SaaS研发成本和硬件设施的门槛较低,同时由于用户需求多样,整个市场也更为细分。也因此,salesforce等初创云计算公司就能在如CRM等细分领域形成优势。在SaaS领域走“大而全”集成模式的甲骨文,既要面对同类竞争者,还要面对每个细分领域“小而精”的对手们。

自身云计算业务发展缓慢,传统数据库业务也遭受到了云计算公司的蚕食。云计算厂商纷纷推出自研的云原生数据库,并将这些数据库与甲骨文数据库进行深度兼容,使大型企业可以便捷地将甲骨文数据库中的数据迁移上云。例如, AWS于2014年发布业内首个云原生数据库Aurora,中国市场中阿里云也于2017年9月发布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

面对这样的危机,甲骨文也并非没有采取措施。

收购是甲骨文最先采用的“武器”。自2011年以来,甲骨文收购了数十家公司,希望加强自己云计算服务的竞争力,但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 IaaS领域的高度集中,使得能够帮助甲骨文在这一领域实现竞争力的突破的也正是甲骨文的追逐目标——Aws、Azure、Google。另一方面,SaaS的公司呈雨后春笋的生长态势,仅靠收购难以增加竞争优势。


甲骨文强硬的销售策略也引起了顾客的一些负面反馈。Salesfore等其他的公司都乐于为客户提供仅针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或服务,但甲骨文却希望顾客能直接购买全套云服务,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价格过于高昂。而对于使用其他公司云服务的企业,甲骨文会提高他们的数据库许可证授权费,这反而会加速其数据库传统用户迁移到其他公司云上的概率。

甲骨文投入了最大心力的SaaS领域,依靠收购和自我研发,甲骨文意图构建集成化、体系化的服务,从而区别与其他云平台上第三方软件为主流的生态。但SaaS领域“百花齐放”的现实使得AWS、阿里云等云平台都能很好地兼容各类软件,甲骨文的集成平台在性能、效率上并不能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现在的甲骨文要想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可能还是要有足够的实力来证明它的营收能力,未来如何提高营收收入将会大大的影响到它的股价表现。


甲骨文的云计算发展历史对于中国云计算厂商而言也可作为前车之鉴。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有其独特的生态。但与国际市场相似的是,同样存在“一超多强”的格局。甲骨文在中国市场没有多大的存在感,甲骨文的裁员动作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它在云业务转型上还面临不少的问题,目前的发展情况并不是很稳定。随着甲骨文对中国市场的不上心,尤其阿里云在中国云计算市场上独占鳌头,在2018年上半年占据了43%的市场份额,腾讯、中国电信、金山等实力雄厚的互联网、通信公司纷纷参与市场角逐,后续想要重新打开市场难度自然会更大。

阿里云是国内最先采取自主研发的方式发展云计算业务的,在发展方向上,与AWS类似,以IaaS为主。阿里云甚至提出了“被集成”的战略,倡导“自己不做SaaS,让大家做更好的SaaS”,这与甲骨文的集成化战略恰恰相反。

在国内市场上以至亚太市场上,阿里云由于其电商销售业务,在中小企业中具有广泛的知名度,也因此在这个群体中具有更强的获客能力。针对传统企业很难意识到技术的必要性、上云积极性不强的问题,阿里云选择了自身主动全站的策略来起到引导和表率作用。

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有AWS、Azure、Google等在前,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与西方市场在规则文化上的差异,以及来自西方世界的阻力,都是阿里云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障碍。后者尤其体现在对阿里云合规性的质疑上,Gartner在2018年报告中将其列为阿里云的一个弱点。为此,阿里云积极争取各类国际认证、行业认可,并在详情介绍中单独展示,意图减少用户的忧虑。

腾讯云也选择从自己的优势领域开始发力,自身开发的、代理的游戏成为首批上云的企业。在三块领域中,腾讯以SaaS为主,也曾与甲骨文达成过合作协议。中国电信也选择与SAP合作发展云计算服务的道路,以SaaS为主。

SaaS市场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但其领域特征使得甲骨文这类传统软件巨头都不能形成绝对优势,更谈不上形成壁垒。但对于资本实力较弱的初创公司而言,却也正是其开展云计算业务的良好机遇。IaaS虽然在市场规模上尚不及SaaS,但纵观AWS、Azure、Google等的发展经验,在巩固既有成果、建立新客户忠诚方面难度更低。

现如今,尤其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的云计算企业已逐渐开始开拓海外市场的征程,全球的云计算市场方兴未艾,如何把握机遇,结合海外市场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策略,相信在未来能够做的更加成熟和出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