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人注意,搞流量搞转化居然有这种操作

流量入口遍地都是,运营的竞争进入拼刺刀的白刃战。

纵然一身本领,可以选择和使用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但面对日益稀薄的流量,“运营”越来越找不着北了。

运营人心中只剩三个终极问号:精准流量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流量池》呼吁运营人员将流量思维升级为流量池思维,即获取流量并通过储存、运营和发掘等手段,再获得更多流量。由此延伸的私域流量概念更是热闹非凡。

企业常常向百度、淘宝、腾讯买流量,消耗一遍后又放任它们回到公域流量池,但流量越来越买不起,逼得没辙私才不得不把目光投向私域流量,也意味着流量的运营跨入精耕细作的时代。

举个例子:

企业花30块钱获得客户A,他购买了100块钱产品,等于A贡献了70块钱的价值。如果不去维护可能A就流失了,它就只贡献70块。但企业如果维护A的关系,比如吸引关注公众号,甚至加了微信群等,经常有互动、聊天、参加活动,过了6个月A再次买了100块钱的产品。这样A总共创造了170块钱的价值,以此类推,如果A能第三次,第四次购买,就是在不断创造价值。

企业要做的就是保持跟A的连接,延长客户生命周期,提升用户终身价值,这样获取A的成本是固定的,而他每次购买都是增值。如果能把A复制到B,C等更多客户身上,那企业即便不增加客户数量,也会营收翻倍。

事情好理解,但不会干不还是扯淡吗?

全体都有,准备战斗!

网络上关于私域流量池的各种理论及工具比比皆是,但当你猴急猴急地打开才恍然大悟:哦,又TM是个忽悠!所以,苦逼的运营人啊,这个免费的工具了解一下吧!

这个工具有个很低调的名字“签到360”小程序,名字已经暴露这是个签到的工具,最直接的应用场景是商业会议、营销活动、培训活动等等线下活动场景。

现场的一张二维码解决排队签到的问题,而传统的拿着厚厚一叠签到本翻来覆去的场景看得人尴尬症都犯了。尤其针对数百上千人的活动,客户报名渠道多元,可以将名单统一导入“签到360”,避免现场繁琐的操作。

听起来just so so?毕竟现在的签到工具太多了,这好像也没体现出啥高难度的技巧。

但将“签到360”应用于旅游景区等大型线下活动呢?直接演变成取票系统。而!更!重!要!的!是!所有线下流量将全部被导入主办方的私域流量池——公众号。

例如一个景区,一场马拉松比赛,当天的流量都是数以万计,掐指随便算算也知道存在于这些流量场景中一天的流量价值都可能超百万,但这些流量真的只是流过就荡然无存。

痛心疾首,无可奈何。

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据了解,华扬资本在4月份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董秘峰会”,到场1800余人,通过“签到360”实现公众号自助签到,最高峰时段排队人数不超过3人,沉淀1700+用户至公众号。通过签到工具后续的营销转化,服务产品成交金额逾两百万元。

令人骇然大惊,小小的签到工具如何营销转化的呢?

“枪杆子”里面出业绩

To B转化价值链过长,To C人数众多难以一一跟进,关键还没有很好的沟通、连接方式,这就导致流量进来却没有内容来承接,而一场活动成交的时效性也就黄金24小时。微信、电话的沟通显得生硬而急促,且人工跟进耗时耗力,效果差强人意。

“签到360”恰巧就是一柄温柔的武器,7天内针对使用过的用户均可实现一对多即时互动,以活动中的用餐信息、注意事项等贴心服务为铺垫,以活动后营销信息为突破,小程序消息嵌入营销页面,流畅的将用户转移至更深度的营销场景。

同时,用户从“签到360”进入、签到、浏览、跳转的行为均被准确记录科学分析,7天时间呐!一次营销不成,还可以根据用户行为总结新的策略再次营销。

同时,结合“鲸活动”小程序可以直接在公众号内针对新加入的粉丝推送个性化模板消息,更有效的黏住公众号新用户。不过这是另一件事了,就这么提一嘴。

跑步进场,收割一波线上流量

线上的玩法多如牛毛,各种花式套路层出不穷、应接不暇,然而没什么卵用。

必须承认,线下虽然拥有更鲜活的场景,但线上仍是用户常来常往的主阵地。当内容越来越多,用户行为成本被无限降低的时候,与用户有好的接触点是前提,让用户留下来才是结果。

笔者的朋友经营了一家知识营销类企业,做一场线上知识分享,拉了5个300+人的微信群,使用“签到360”签到即可获得一套价值1999元的资料,一方面用户需要填写个人的资料(电话、微信、邮箱等),另一方面用户沉淀进公众号,既证明了个人的强烈意向也可实现后续多路径的跟进(电话、微信、小程序消息、公众号模板消息等),全面提升转化效果。该活动沉淀公众号粉丝1000+,转化付费会员100+。

由此,可以推演出更多的使用场景,如QQ群知识营销,贴吧等兴趣社区内的引流,荔枝微课、知乎Live等场景……

最后对“签到360”作个总结:

1、实现多渠道报名的电子化签到,方便快捷

2、记录用户真实信息,以便后续营销跟进

3、沉淀进公众号,打造私域流量池,持续孵化

4、分析用户画像,筛选有价值的商机

5、个性化消息推送,精准营销

在“产品高度同质化,创新空间越来越小”的今天,不同公司和产品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转向“运营”。这样的竞争比拼的维度更加丰富而立体,既包括推广和获客,更包括更加精细的用户维系。

现实是灰色的,唯执行力长青。加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