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阿里巴巴大部分商户几乎没有销量,像空城一样?

上1688仅仅是询价而已,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只是知道又这么个工厂,有这么个货,就足够了,剩下的直接一个电话过去线下对接,方便的多。

1688下单?不存在的,账期30天起步,60常态,而且1688的价格必然比最终谈下来的价格高,还有一些深度的合作内容,人际接触在线上根本完不成。

所以传统贸易这款,基本不可能全部线上的,线上只是一个名片作用而已。

第一点:出身及公众认知

这得从阿里巴巴的来历说起了,当年马云先有的阿里巴巴(1999年,阿里集团首先成立外贸国际站,同年成立1688国内站),后有的淘宝(2003年),从血缘关系上来说,阿里巴巴才是亲儿子(严格来说,阿里国际是嫡长子,阿里国内算是庶出次子,总称阿里巴巴B2B板块是亲儿子,包括阿里巴巴集团的名字,都是沿用阿里巴巴平台),淘宝是为了狙击ebay才成立的,可以说是捡来的干儿子,但奈何亲儿子阿里巴巴不争气,好吃好喝好伺候就是不长个不成器;倒是捡来的干儿子淘宝喝白水都长肉,迎风见长,短时间内就成为阿里集团的顶梁柱。

马云当初创建阿里巴巴,重心都在养这个亲儿子的时候,是什么待遇?现在还能找到很多相关纪录片,甚至百度一下还能找到当年的蛛丝马迹,马云带着中供上门去找人家企业推销阿里巴巴网站,人家骂马云是骗子,是搞传销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时电商这个概念太超前了,甚至很多企业都没有电脑,那还搞毛线?你是来卖理想的么?不是传销是什么?你要是马云的话,你窝心不?

再看看淘宝呢?免费的B2C平台,当年可没天猫,也没什么保证金之类的,甚至身份证验证都没,是个人都能上去开店。当年有句话说得很好“屌丝经济,得屌丝者得天下”,一群“屌丝”打开了电商的大门,又正好碰上“非典”走一波(刚好就是2003年淘宝成立的那年,非典快速扩散,一段时间后又被快速摁死),大批的人出不了门,出不了门但是想买东西咋办?就上网看看呗,正好这个时间段,城市里电脑的普及度都很高,找着找着就找到淘宝了,郎有情,妾有意,干柴遇到烈火就烧起来了,B2C电商崛起(这里再说个野史,当年的互联网搜索入口还被百度牢牢把持,eBay 财大气粗投了很多广告,客户按理说应该是大概率都会先找到eBay 这个平台,但是淘宝的一个程序员写了个程序直接把跳转流量都劫持到淘宝网上来了,后面立功了的这位程序员在淘宝成功站稳脚跟后,被开了,毕竟灰色的屁股要擦一擦。2019/06/12补充:很多读者朋友不信这个事情,说百度的流量没可能会被劫持,阿里系没做过这些小动作,在下方补充了凭证截图可以翻阅一下,当然野史是野史,真正的原因还是淘宝必杀技:免费,直接打败了eBay 的收费模式,并且EBay 买家利用规则漏洞恶意敲诈卖家也是eBay 惨遭滑铁卢原因之一)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淘宝热,你可以不认识马云,但你一定知道淘宝。并且还是大家哭着喊着去追捧淘宝,卖家很多都是草根,吃得起苦,有钱赚就行(这里画个重点,后面会对比阿里巴巴);买家发现上面东西质优价廉。天时地利人和都被淘宝占完了,自然而然,淘宝这个平台就起来了。

第二点:平台性质及客户组成

阿里巴巴是B2B平台,淘宝是B2C平台,对B2B和B2C没概念?那行,那不重要,你接着往下看就行。

问个问题,现在在看这篇文章的你,认识多少人?

你社交圈再小,从小学到现在各种同学亲戚加起来500人不算多吧?

那你认识的这些人中,老板占多少人?加起来有50个老板没?

B2B就是服务这些老板的,他们有采购批发等需求就会去B2B平台,去阿里巴巴,是企业性质的行为;B2C就是服务你身边所有认识的人,还包括那些老板的个人购买需求。

这就是在其他答案中有提到的客户基数,相比之下,两边客户比例至少是1:10(实际比例远不止这个数,起码是1:200+),能不冷清才怪呢。

并且在采购频率和种类上也有大差别,比如我老柴,作为一个独立人我可能会在淘宝上买自己的刮胡刀,儿子的儿童椅,老婆的连衣裙等等,并且这些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店铺买,是不是对这些店铺都有贡献一笔交易?

但我作为一个企业呢?比如我是卖手机壳的,那我是不是就只需要到一个工厂直接下手机壳的订单就行了?我不会去其他店铺下儿童椅,连衣裙的订单的。这里我就固定的只对少数几个固定供应商下订单了。

第三点:交付方式和习惯

还记得我前面画的那个重点不?淘宝C卖有钱赚就行,因为他们的交易碎片化,今天10000营业额可能是100个客户拍的;流动性强,持续稳定,过了15天客户自动收货钱就进账了;每日收益波动不高,比较稳定,今天做了10000块,明天再不济也能做个7000块;所以对于淘宝卖家来说,买家付款就行,在线上付款还能增加店铺权重,获得更多曝光:

但是企业不行,开单频率低,很多行业都有一句话“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客户少,单笔交易金額高,可能一个月只有一个客户下单,一个客户的订单就高达两三百万甚至更高;资金流转需求高,你两三百万的单子,客户会一次性付款给你么?买家肯定不乐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那么高,货还没见到影子一下就垫资那么多进去,莫不是傻;款项收付及时性,卖家也要操持企业,维持现金流,你买家不付全款,定金30%起底要的吧?那也有六十万了,六十万你会放平台上压15天么?当然是希望直接入账好拿去买材料安排工人做货了;所以阿里巴巴上的客户,更希望线下合同形式的直接打款交付,而不愿意走平台交易(还有一点就是售后问题,所以商家更不愿走平台)。

第四点:现实情况及未来走向

阿里巴巴(又称1688,又称诚信通)看这都乱七八糟的是些啥,一个平台三四个官方名称,所以在文章一开始就说这个问题很尬了,这个称呼也反映出来当前阿里巴巴的定位不准,很模糊,还在不断调整试错中。

拿销量来衡量一个店铺的好坏,决定店铺是否应该获得更多曝光,这本就是C端电商的做法,却拿来强套在B端电商,本就是一个不可取的行为。

举个栗子:淘宝C卖就是菜场里卖菜的菜贩子,阿里B卖就是种菜的农场,销量就是比谁都客户多交易多,你说农场犯得着跟菜贩子比谁客户多交易多么?这跟你拿游泳来评价是不是一只好猴子,拿爬树来评价是不是一条好鱼,有什么区别???

阿里巴巴平台未来走向:现货化,碎片化,线上化,你看,基本上还特么是围绕线上销量这块来做,现货化就是你别说你一年种多少菜了,你最好是仓库里堆的全是成品菜,至于你堆了多少,卖不卖的出去,会不会菜都烂掉,平台不关心,就关心你有没现货;碎片化就是你农场不要只盯着跟菜贩子做批发生意了,也要接纳一些买菜大妈过来你地里直接看重哪颗菜就直接砍走;线上话就是你跟菜贩子交易也好,跟买菜大妈玩农家乐也好,钱都要从我这平台走一圈。

话说,凭什么???

我自己按原有模式收钱挺好的,凭什么要从你平台走一圈?还得把钱放你那十天八天的?

好了,回归主题,按题主的问题,其实目前阿里商家很多没销量,本质上就是一个矛盾双方角力的结果。

一方面平台希望商家都在平台走账交易,另一方面商家希望客户私底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B端电商天生的基因跟销量成交规则产生的矛盾具象化而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