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旅游分析旅游营销四大经典案例(上篇)

旅游企业面对互联网,形成认知与实践上严重的两级分化:对互联网完全无感是一种极端,互联网衍生的大量新兴旅游业态,正无声无影侵蚀传统旅游市场,而总有一批旅游企业完全无感互联网带来的生态竞争危机,依旧安逸。对互联网盲目应用是另一种极端,跟风式的简单粗暴运营互联网平台,不做可行性规划的互联网技术投入,让旅游企业对互联网形成另一种极端。

游小云以互联网旅游营销系统化角度,简单分析曾经被誉为旅游营销四大经典案例;

案例一:玉龙雪山 “印象丽江“缺失与互联网的品牌情缘

玉龙雪山,这座全球少有的城市雪山,既是丽江旅游的核心品牌。玉龙雪山景区在2007年成为全国首批66家5A级景区之一,升级后的第一个动作是整合周边六个景区的经营权,做大丽江旅游核心品牌景区。从景区营销角度看,玉龙雪山的这种做法,本质上是一种品牌扩展策略,形成丽江旅游共同拥有一个家族品牌的旅游产品集群。为此,玉龙景区特邀张艺谋以丽江山水实景演出大型舞台剧《印象丽江》捆绑“玉龙景区”品牌。

《印象丽江》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渠道模式是“有选择的分销”。所谓“有选择的”,是指景区并不针对所有旅行社实行分销,而是抓住旅游分销链上的某些关键环节,跟少数旅游代理商合作,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分销渠道。

可惜之处,丽江旅游并未抓住互联网旅游的系统核心,未能借助分销模式将“印象丽江“打造成可持续的IP,后期对于互联网上大量负面也没有得到重视和品牌公关。“印象丽江“原本可以通过互联网品牌系统,以互联网分销模式管理系统为基础,实现入口级转化,让玉龙雪山成为地域旅游可传承的文化品牌,其中互联网旅游用户沉淀,分销系统与社群营销配合,实现大量用户口碑传播,持续打造丽江旅游家族品牌。

案例二:香港旅游发展局:动感之都品牌升级

2003年10月11日香港旅游发展局中国内地总监在北京宣布,为使香港旅游业得以全面复苏,该旅游发展局再次投入一点四亿港元,将在十月十三日,推出以“香港-乐在此-爱在此”为主题的第二阶段的旅游系列活动。由“香港旅游大使”成龙担纲演出的旅游宣传片也将在中国主要城市电视台同步播出。“非典”过后,为了旅游业的迅速复苏,香港政府及业界投入了四亿多港元,推出了“好客月”活动。香港旅游发展局与内地旅游业界联袂为消费者准备系列旅游产品。

然而随着不断的香港旅游负面事件,“零团费游香港”所引发的冲突从未停止。这种“吃人不吐骨头”的旅行团之所以还能存在,一方面是迎合了游客“贪便宜”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与香港旅游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监管脱不了干系,而带来无限影响的是互联网将此类阴暗面放大。从香港旅游发展局大成本的传统营销方式,忽略互联网阵地建设来看,放大香港旅游先天优势,重塑香港旅游正面形象,香港旅游发展局需要重头学起,以此为鉴,中国各地市旅游局都需要重新定义互联网旅游营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