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相抢占出行市场 车企正从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提供商转型

上周,多家车企发布了移动出行品牌,短短的几天内新老造车势力扎堆进入出行领域。似乎车企已经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正加速从传统的汽车生产销售商向移动出行提供商转型

6月26日,威马汽车·即客行与海南交控合作打造的出行子品牌"即客行·海南椰行"宣布在当地投放运营的纯电动车型威马EX5已达到1000台。这1000辆威马EX5纯电SUV将作为旅游租车、企业长租、酒店景点接驳、旅游包车、网约车、城市共享等业务板块的运营车辆,向用户提供轻松无忧、环保智能的出行体验。

同日晚间,广汽集团移动出行项目"如祺出行"对外宣布在广州正式推出市场试运营。如祺出行由广汽与腾讯、广州公交集团、滴滴等合作方联手打造,将从广州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逐步向全国推广,计划一年内开拓5个城市,投放近一万辆新能源车辆。

同日,国内造车新势力新特汽车在北京举行旗下出行平台"新电出行"品牌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取得全国网约车资质。同时,在发布会上新特汽车与美团打车、携程、高德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联合进入出行领域。

新老车企大举进军移动出行领域

其实,除了上述几家车企短期扎堆进入出行领域吸引了不小的关注以外,此前已有众多的车企完成了移动出行领域的布局。

传统车企方面:

国际巨头BBA可以说是引领了行业向出行服务商转型的风潮:

2015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时任奔驰集团全球总裁的蔡澈就对外宣布"奔驰将从汽车制造商转变为互联网出行服务商",拉开了车企向"出行"领域转型的第一波风潮。

2017年7月,奥迪也对外宣称将由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未来汽车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变。

2018年2月,宝马集团董事长克鲁格对外表示"宝马将转变为一个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科技出行公司"。

大众集团CEO穆勒此前也公开表示:"大众集团要成为未来移动出行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到2022年将投入超过340亿欧元用于打造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搭建数字化网络以及全新的移动出行服务。"

国车企方面,吉利汽车以敏锐的商用嗅觉走在了前面,最初于2015年5月就成立了吉利集团旗下战略投资的互联网+新能源出行服务平台——曹操专车,集合了新能源专车出行、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等服务,并于2016年1月1日在浙江杭州正式上线,后于今年2月14日升级为"曹操出行"。据了解,截止2018年底曹操出行已取得71个城市的网约车牌照,投放新能源专车3.2万台;2018年,曹操出行累计服务1.2亿人次,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2亿公里。

218年11月12日,上汽集团宣布将推出移动出行战略品牌"享道出行",进军网约车业务,打造品质出行服务平台,向"移动出行服务商"靠拢。在此之前,上汽集团还拥有EVCARD和e享天开两个新能源分时租赁业务,并于2016年5月成立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运营企业环球车享。

除了吉利集团和上汽集团,长安、东风、一汽、北汽、长城等多家国内传统老牌车企都已经加快在出行领域的布局。

造车新势力方面:

造车新势力布局出行领域的车企除了上面提到的威马和新特汽车,还有一大波新势力不甘落于人后,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出行品牌。与新特和威马布局出行领域采用合作共建的品牌还有零跑汽车和合众新能源,分别与大道用车、和谐汽车合作共建出行品牌。

与这家采用合作方式布局出行领域不同,小鹏汽车主要采用了自建平台的方式进军网约车市场。5月16日,小鹏汽车旗下出行平台"有鹏出行"正式宣布在广州上线试运营网约车业务,今年年底前将投入超过2000辆定制版小鹏G3进行运营。

除了造车新势力及老牌传统车企推出的出行品牌以外,车企与车企之间还开展合作,共同进入出行领域,例如宝马和戴姆勒·奔驰组建了专营共享出行的合资公司,长安汽车、阿里等共同投资97.6亿元组建了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公司,吉利与奔驰共建"SMART"平台。

为什么要争先抢占出行市场?

从上面的不完全举例我们也能看到,当前市面上知名的大多数车企都在加速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而不单单坚持做汽车制造和销售商呢?到底是有什么这么大的吸引力,能够让车企这么急于去开辟自己没有的市场呢?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 为了应对汽车销量大幅下滑的市场环境

去年到今年以来,各大车企加快了向移动出行领域的转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2018年车市低迷的情况,我国汽车市场经历了28年来首次的销量负增长,加上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及国五国六的切换使得消费者持币观望,车企销量不佳。因此车企自然会萌生通过其他领域提高销量、扩大市场。

2.为了消化产量

上面提到的市场环境充满挑战,大多传统车企存在库存积压的困扰,而造车新势力也面对着市场表现不佳,交付量达不到预期的情况。进军出行领域,发展租车及网约车等业务无疑会消化不少产量,同时也能使交付达到销量预期,快速回流资金。以吉利曹操出行为例,到2018年吉利已经投放3.2万量新能源专车,也就意味着曹操出行为吉利消化了3.2万辆新能源车,除了产品本身过关,发展出行业务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车企的产品销量数据。

3. 面向未来,提前布局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到2035年,电动化、自动驾驶汽车和出行三大新出行技术将瓜分走汽车行业40%的利润。面对这个具有无比巨大利润前景的市场,试想一下,哪个车企甘愿将自己很大机会能分到的蛋糕拱手让人呢?加之汽车行业"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日益深化,车企都在未雨绸缪,提前面向未来布局,毕竟落后就意味着要被市场所抛弃。

4.不但能宣传品牌及产品,更能收集数据

另外,布局出行品牌还能为车企带来较低的广告成本,通过专车、网约车、租车等形式能够让消费者更多的与品牌旗下车型有更多的接触,这些车辆常年在路上行驶也能在潜移默化间提升品牌认知度,以很小的成本就能吸引意向消费者。

除了广告宣传外,当出行品牌达到一定规模,厂商还可以根据出行品牌的数据及用户反馈进一步优化自己的产品及服务,提高其车型竞争力,形成良性发展。

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虽然车企一股脑地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及发展需要进军移动出行领域,但也不要忘了,这一市场不仅仅是充满了机遇,更是充满了无数挑战。

1.盈利困难

首先,车企们首先就要面对的一大难题是投资巨大,收益慢。日前比亚迪在回复深交所2018年年报问询函时披露,其与滴滴共同成立的网约车公司深圳迪滴仍在亏损,该公司2018年实现营收9.39亿元,但亏损3500万元。而目前国内出行领域巨头滴滴成立六年来从未盈利,6年亏损高达500亿,未来能否盈利还是个问号。

因此,虽说上面列举了那些车企进入出行市场的好处,但能否盈利、何时能盈利也是车企需要直面的问题,搞不好就会变成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点对于目前还需要不断融资的新造车势力显得更为重要,是福还是祸尚且未定。

2.车辆运营成本高

目前,车企出行品牌大多采用了新能源电动车作为运营车辆,新能源补贴退坡影响车企要承担更多的车辆成本,另外新能源电动车现阶段续航不高及充电时长都会影响司机的运营时间。再加上目前覆盖区域、投放车辆较少也会影响用户体验,无法形成规模效益,降低运营成本。

3.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虽说出行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不光车企盯上了这块大蛋糕,互联网、地产等巨头企业的进场也加速了这一市场红海的形成,如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以收购、合作等多种方式抢占市场,更别提还有滴滴、神州、美团等早进场梯队的竞争。只有完善布局、打造差异化,基于在车辆和渠道等方面上的优势不断努力,才有可能成为突破口。

总结

总结:新老势力车企纷纷布局移动出行领域,抢占出行市场,加速从汽车制造企业转向移动出行服务商既是车企布局未来的需要,更是市场趋势与汽车"新四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但从客观来说,车企在出行领域的投资短期来看还是烧钱的买卖。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重视、加入这一领域,未来车企在移动出行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还将面对早已入局的滴滴、美团等互联网公司的竞争。

移动出行市场的争夺也必将是一场"持久战"。想要获得市场的青睐,除了抢占先机,更重要的还要做到能持续地做好产品硬实力的打造及品牌认可度的运营。否则,就要面对残酷的行业洗牌与末尾淘汰,为强者做嫁衣,让强者更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