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可穿戴设备数量将达到80亿!智能终端将如何理解人的需求?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万物感知的数字世界已经被唤醒。华为的全球产业展望2025(GIV 2025)白皮书显示,未来几年间可穿戴设备将迅速增长,2025年全球各类可穿戴设备的数量将达到80亿个,从而与其他智能终端一起全面改变人们的生活。

与其他的智能终端相比,可穿戴设备获取在通信上有其独特的优势。目前的手机上网或者是电脑上网,实际上还是人类的一种技能(比如很多的老年人和小孩还不太会使用),但是通信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上网成为人类的一种本能。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可穿戴设备才是可以帮助人们随时随地沟通了一些设备,因为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在这样的场景下,采集和分析用户的行为需要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是说每天需要拿出手机,或者是通过自己往电脑里面输入相应的数据来实现。因此,智能终端在理解人类的情感需求上,可穿戴设备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主动的交互,而不是被动的行为。

做这样交互的目的,自然而然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也因此可以分为三大类:对人体自身的感知,对人体周边的感知,对交互体验的提升。在对人体自身的感知方面,可穿戴设备的最基本应用,将会应用于健康管理。目前,可穿戴设备在人体的运动效果监测以及人体数据的检测方面,已经有不少的产品可以开发,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功能将不断成熟。

对于人体自身的监测,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体健康的需求。因为人随时随地处于不同的微环境中,温度、天气、声光电磁的变化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所以未来的可穿戴设备也会捕捉周围环境的信息。当然对于环境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并不仅仅局限于健康领域的应用,而是打造整个人体周边环境的数字场景,从而辅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对交互体验的提升,则是可穿戴设备的进一步延伸功能。在这方面可穿戴设备的开发,更多的聚焦于智能眼镜等头部和动作相关的领域,通过眼球的控制或者脑电波的控制,以及手势动作的控制,全面增强人体器官与世界的交互能力。这个时候,可穿戴设备将成为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等各类器官的延伸,配合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等技术,使其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体机能拓展的隐形存在。

所以,体域网(Body area network,BAN)的概念已经得以提出。在体域网中,穿戴设备将成为控制的核心,与其他的传感器网络,共同形成人与物之间沟通的桥梁。正如前面所说,可穿戴设备的首先应用将应用于人体自身,属于体域网络,也将首先适用于人体健康相关的应用。比如人体的血糖、血压、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等发生变化时,实时的健康监测将及时的发出预警,并且把相关的体征数据传输给指定的医疗机构或者相关的护理人员。

这样看来,在2025年的80亿个可穿戴设备的开发,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以硬件为主的开发,其核心将转向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医学价值的深度解析、服务价值的深度创造。正是因为这些价值的创造,才会反过头来带动可穿戴设备的大规模普及。从市场研究机构国际数据集团(IDC)在2019年6月发布的的报告看,可穿戴设备将在2019年达到了2.229亿台,这已经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与2025年相比还有很大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我们把前面的这三类,再做一些功能领域上的细分来说的话,除了公共安全相关人员的应用外,对于大众来说,运动功能和健康功能领域的产品将会是很直接的切入点。接下来在与周围环境的感知交互部分,生活支持的产品、安全领域的产品、工业操作的产品将是几大类,比如在工业领域上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工人的保护,甚至有很多工作不需要双手就能直接与可穿戴设备进行互动,从而更好的实现对“人-环境-工作”的协同。在工作领域方面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拓展,通过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结合等,更好的实行互动。对于文化娱乐的功能来说,这些方面的体验或许会成为很大的爆发点。

欢迎关注“情报前沿阵地”,将分享更多产业信息情报与前沿科技知识。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