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改变视频传播及营销方式,主流舆论拥抱变化引发营销革命

互联网+、IP、PGC、VR、爆款曾经是文娱圈的关键词,而在今天,这些词更多变成了短视频、直播、网综、MCN、游戏等,用户的触媒习惯、内容偏好、付费意愿都会呈现全新的特征。同时,不断进步的AI技术引发了信息传播方式革命性的变化,视频化的传播内容变得无处不在,大有“无视频,不网络”的趋势。伴随用户行为与新技术的相互交融,内容营销模式亟待突破。

作为网络视频核心收入的广告销售,贴片广告、弹窗浮窗、插播等虽然属于较成熟的变现模式,但是对于正处在风口之上的UGC视频,现有的模式需要新突破。

首先,一般情况下,视频长度是影响用户对广告接受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长达一两个小时的视频内容,观众对1分多钟的贴片广告时间还是相对容忍。可一个最多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则会降低用户对传统广告的接受度。其次,目前对于短视频、直播来说,浮窗或弹窗,以及插播广告应用得比较普遍。这种模式虽然也可以带来不错的曝光效果,但是投放模式和呈现效果较为单一,且如果运用得不够恰当,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使得广告效果和传播效力大为减弱。

既无法突破视频投放广告的用户体验限制,又不能脱离广告变现谈商业模式,这是所有视频业务的两难境地,尤其对于UGC视频来说更是如此。由此,如何升级现有广告投放或植入的形式,成为了首要问题。而纵观视频广告的发展历程,现在最有希望和最合适的,可能就是场景营销。

所谓的场景营销就是以“心理体验”为核心的营销方式,针对视频情景进行广告设置,自然而然的将用户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情景中,激发用户的自我想象力,并通过对商品的引导,在潜意识层面刺激用户的内在欲望,从而实现广告营销的目的普通广告的场景营销,往往需要广告主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分析节目内容,并通过这些分析结果,设想目标用户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的指标,如年龄、性别、地域、观看偏好等,再根据分析数据来进行广告投放,这种方式对视频内容与用户需求界定的关联性太低,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更无法保证能够得出较为立体的用户需求全景。

总而言之,视频广告的痛点,历经内容形式的百般变化也未能解决,现在看来,也只有人工智能技术爆发这种外力才可能为其创造变革的机会。而如今视频场景广告这种模式的诞生,对于这个变革的推动,有百利而无一害。

可喜的是,现在不少融媒体平台利用AI技术对视频广告进行情景化突围的同时也通过AI技术与用户进行更好的互动。比如央视官方融媒体互动平台CCTV微视利用其拥有海量视频样本储备,通过AI in TV技术进行视频数据结构化,能精准快速智能识别视频内容中的明星/人脸、品牌、场景和物体等,并结合视频标签数据库,建立广告与情景之间的强关联性,进而推荐与之对应的视频广告投放节点,为广告主提供更为直观的投放解决方案。

以视频节目为例,CCTV微视可接入视频中任何品牌的电商购买链接——视频中人物的服饰穿着、日常用品、家具摆件等都可以通过AI in TV自动识别,进而触发价格最优的购买弹窗,面向目标用户直接展开。这种具有代入感的场景式广告和精准触达方式有望提升广告曝光量和点击量,用户体验和广告创收双管齐下。

同时,AI视频互动能更好地加强用户对视频内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用户参与互动答题和讨论的过程亦是回味视频内容的思维过程,在有趣的互动环节中加深了对视频内容的印象和兴趣。调查显示,凡使用过AI小微的用户中,超过90%观众认为AI互动提供了更好的观看体验;有AI辅助的视频用户互动参与率达到25%,相比于微博、微信的大屏互动率显著提升5倍以上。除此外,超过38%的受访者表示在看AI视频时最希望获得节目相关信息介绍,超过28%的用户希望得到节目内容的知识扩展。

互联网时代十分讲究大数据和云计算算力能力带来的“个性化推荐”和“量身定制”。这是个非常实用的互联网逻辑,不能够精准触达的内容大多无法获得转化,传播效果也只是泛泛微波而已。现如今的智能广告投放已经不是街头发小广告和硬广的形式,能不能瞬间找到对应的用户人群,能否在广告触达过程中接入场景和KOL背书,这都依靠于AI+基础上的数据分析。CCTV微视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深谙其道,借助于AI技术为广大观众提供定制化的新媒体互动服务,也为广告主带来了效果更加可控、可测、可知的网络投放方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