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信、座机到5G,双流人生活的这些变化,你还记得吗?



从建国初期8分钱一封的内埠信函到今天的全国流量不限量,从最初的邮局信件每日投递一次到如今互联网信息转瞬即达,从以前的“街谈巷说”和“口口相传”到如今海量资讯“信手拈来”,也很难想象70年来,双流通讯行业经历了何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笔友”风靡的年代

在双流“90后”唐瑶玲的记忆中,“笔友”一词在10多年前尚流行风靡。同学们对写信的这种交流方式充满兴趣。一张邮票1.2元,一个信封0.1元,将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感想记录下来,装进信封,贴上邮票,丢进邮局门前的大邮箱。之后,便期待着学校门卫小黑板上出现自己的名字。“其实‘笔友’和‘网友’有点相似,都是从未见过面的朋友。”唐瑶玲回忆,大概上高中之后,QQ聊天软件开始进入大家的生活,“笔友”们也渐渐消失了。

事实上,在唐瑶玲的“笔友”消失之前,邮政已发展演绎了1000多年。


邮局最初的形态是驿站,负责传递官方文书。双流驿站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双流的二江驿是成都至印度驿道重要的节点。而在清代,民间信件由民信局递送。

1896年,清政府在四川设立大清邮局,双流邮寄代办所则于1902年开办。此时,驿站、民信局与邮局同时存在,相辅而行。

邮政开办初期,业务仅有封口信、明信片等少数项目。中华邮政时期业务有所发展,增加了新闻纸、贸易契、挂号函件和快递挂号函件等多种项目。新中国成立后,函件业务项目不断进行调整。1950年8月开始收寄国内航空邮件。


1949 年之前,双流县中心镇每天上午、下午由信差 1 人步行投递两次。解放初改为每日 1 次。1953年7月改用自行车每日投递2次。1958年扩大投递面,将永福、中心乡部分村划入城关投递区,每日投递1次。


随着县城范围扩大和报刊发行量的增加,1979年市投工作由1人增为2人,分东北、西南两段投递。1983年,为使当天的《成都晚报》与读者见面,将每日一投改为上午、下午两次投递。1985年市投工作增至3人,其中1人专投杂志。华阳县中兴镇新中国成立后由1人兼市投工作,后因报刊发行增多,另由1人专投报刊。1960年起,改步递为自行车投递。双流、华阳合县后,华阳镇的投递仍按市投对待。1983 年 《成都晚报》 复刊后,市投范围扩大到与华阳镇邻近的村和单位,市投工作增为2人,并改过去1日1投为1日两投。

邮政函件业务自诞生起,一直保持较快发展态势,1995年成为函件业务的转折点,在该转折点之后,双流县邮政局不断开发新业务,如质量跟踪卡、企业明信片等,多项营销手段刺激之下,函件业务有所回首,但最终伴随着电子邮件的兴起,邮政函件业务日渐失势。

一直由邮政承担的包裹业务也在二十世纪末期进入缓慢发展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民营物流企业以及跨境电商兴起,包裹业务市场逐渐被瓜分。

报刊发行是邮政四大传统业务之一,上世纪80年代,报刊发行业务进行高速发展阶段,千禧之年也是报刊业务的转折点,呈回落态势,如今,报刊发行也逐渐被网络新媒体取代。

电话开始起步

20世纪是通讯方式交融发展、交替换代的一个世纪,信函等传统的纸质通讯方式在登上发展高峰之后急转直下,民用电报在经历短暂发展后戛然而止,电话则在这个世纪起步,并越过千禧年,在21世纪迎来紧凑密集的更替式发展。

民国时期,双流、华阳县仅利用电话线路话传政务电报。1950年双流县始利用成都至新津报话线路,搭挂单机1部开办电报外营业务。电报业务历来种类纷繁,新中国成立前大略分国际、国内两种,国内又分官军(政务与军事)、局务(局内部事务)、私发、公益、特种电报5类。1996年,我县已使用深圳德立电脑终端进行发报、收报,报务员可用拼音、五笔、电报码输入汉字,收报方直接接受汉字。然而,由于电报业务不断萎缩,不再有大的设备更新,电报也最终消失。


此时,信息传输的载体已经由人更替为电码讯号,而通信讯号也即将搭载上光速的列车,科技的日新月异让通讯行业在随后的70年里方兴未艾。但当时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通讯方式的变化正以何种翻天覆地之力改变人们的生活。

1949年之前,双流、华阳两县电话也属政务通信,不对外开放,网络所及只有县的党政军首要机关、个别地方首脑人物和各区、乡公所。1950年4月,成都市电信局在双流县城关对外开办电报、长途电话业务,华阳县于1953年开始对外营业。

新中国成立前夕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双流县电话线路遭国民党军队和叛乱土匪的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抢修,到1950年8月仍有红石、擦耳、升平3乡尚未通话,到1951年,县、区、乡间才全部恢复通话,并设黄水、通江、彭镇交换点,共有磁石交换机3台25门。“大跃进”时期,掀起大办农村电话高潮,公社安装交换机,大部分生产大队开通了电话,至 1962 年,全县尚有交换点 15 处、装机容量 185 门、电话单机 123部。

1973年,双流县邮电局恢复,负责全县邮政、电信业务的经营管理,并沿袭至1998年。当年,邮电局对无线寻呼进行剥离,无线寻呼资产、设备、业务移交四川电信寻呼有限责任公司;同年9月,邮政、电信分营,县邮电局解体。


从1G到5G

无线通信成为电信行业发展趋势,短暂的无线寻呼之后,1993年,双流与联益公司共同建成开通800兆赫集群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意味着双流正式进入1G时代。2G时代在3年后到来,1996年,双流建成第一个G网无线基站,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在2G时代平分天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也在这个时代相继入驻双流。


“哪个能想得到,现在人的生活几乎可以被装进一部小小的手机。”50多岁的彭德春回忆起20年前自己购买了第一步传呼机,收到传呼信息还要找公用电话往回拨,而今,打电话、发微信、上网看小说,自己几乎也是“手不离机”,他感慨地说,科技真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乔布斯的Iphone将引领人们走进3G时代,而后,我们又乘着100Mbps的超高网速进入4G时代,如今,5G也即将走入双流人的生活。


回首过去七十年,双流已成功接入“地球村”的网络,展望通讯行业的未来,或许每一步,都将超越曾经走过的“70年”。

双流邮政通讯业70大事记:

1

(1902年邮政开办初期,业务仅有封口信、明信片等少数项目。)新中国成立后,函件业务项目不断进行调整。1950年8月开始收寄国内航空邮件。

2

1949 年之前,双流县中心镇每天上午、下午由信差 1 人步行投递两次。解放初改为每日 1 次。1953年7月改用自行车每日投递2次。

3

1949年之前,双流、华阳两县电话、电报纯属政务通信,不对外开放,网络所及只有县的党政军首要机关、个别地方首脑人物和各区、乡公所。1950年4月,成都市电信局在双流县城关对外开办电报、长途电话业务,华阳县于1953年开始对外营业。

4

民国时期,双流、华阳县仅利用电话电路话传政务电报。1950年双流开始利用成都至新津报话线路,搭挂单机1部开办电报外营业务。

5

新中国成立初,遵照中央对邮电企业“接收下来,逐步改造”“邮电合一”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实行上级主管部门与当地政府双重领导下的局长负责制。

6

1973年,双流县邮电局建制恢复,负责全县邮政、电信业务的经营管理。

7

1998年7月,县邮电局对无线寻呼进行剥离,无线寻呼资产、设备、业务移交四川电信寻呼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分公司。同年9月,邮政、电信分营,县邮电局解体。

8

1998年9月,成都双流电信局成立,经营管理全县电信业务。2000年底,电信主业与附业辅业分离。

9

1999年7月20日,双流县移动通信营销维护部成立。

10

2004年5月17日,双流联通成立。

11

2004年3月19日,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双流营业部成立。

【来源:空港融媒 记者 王戎 王鸿明 编辑 曾万娟 审核 孙健涵 】

感谢您的阅读,更多本地新闻,请关注“双流发布”今日头条号或下载“空港融媒”APP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