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已来临,人类战胜机器的着力点在哪里?

"

一直以来,人工智能都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自从1997年IBM超级电脑“深蓝”击败人类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以来,机器表现出的智力就为世人所瞩目。

到了2016年,连围棋这个曾被视为人类智力的最后壁垒也崩塌了,九段棋手李世石以总分1:4败于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

这场人机巅峰对决在当时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也再一次激起了关于人工智能的全民大讨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不会导致大规模事业?机器是否终将取代人类?我们该何去何从?

针对这些问题,日本作家细谷功在《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条件和规则固定的世界里,电脑超越人类只是时间问题。因此,“靠知识量取胜”和“解决现有问题”已不再是人类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们要把重心放在如何发现并定义存在于未知领域内的问题。

细谷功毕业于东京大学,先后任职于东芝和安永咨询公司,负责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战略制定及业务改革计划的制定、执行和定义。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可以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审视问题,因此发现了在企业上下游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的巨大差异。

在书中,他剖析了位于下游的“解决问题”和位于上游的“发现问题”之间的区别,并指出了其中的冲突——一直在解决问题的人,永远不可能发现问题。同时他也提出了如何跳出思考边框,全面强化个人思考力的解决方案。

一、为什么说擅长解决问题的人不擅长发现问题

如今市场环境变化得越来越快,想要在竞争中获得领先优势,仅靠模仿和追赶同行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能创造出业界前所未有的商品或服务才是核心。

当三大运营商短信业务如日中天时,微信横空出世,颠覆了市场格局。当BAT一统江湖时,字节跳动科技凭借今日头条、抖音、悟空问答、懂车帝等一系列创新型产品迅速成长为互联网的另一极。

那些规模庞大的公司,笼络了大量精英,占据了更多资源,理论上它们可以由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形成长久的竞争壁垒。但事实是不断有资源贫乏的后来者逐渐超过了它们,而这些巨无霸却逐渐走向衰落,柯达、诺基亚、雷曼兄弟、GE无不如此。

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在认知世界时,为了方便理解,会对事物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形成认知的框架和模板,有了这些框架模板,我们就不再需要逐一理解个体事物了,这让我们的智慧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模式化是柄双刃剑,长期使用会导致思维固化,越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越难以从现有的知识积累中跳出来。越是在某一领域做得成功的企业,在惯性力的作用下越是难以进行转弯。人类通过模式化学习使文明得以进化,但又因为模式化,在向下个世界转变时会变得很困难。

解决问题,需要的是知识和经验的累计,而发现问题需要的创意和灵感。这两者在底层逻辑上的差异就导致了一个现象——擅长解决问题的人不擅长发现问题。

二、发现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思维

长久以来,手机市场都是块充分竞争的红海,大部分厂商思考的都是如何做出更好的手机,而乔布斯敏锐地把握到了市场的趋势,iPhone的问世颠覆了所有人对手机的概念。如果说乔布斯这种创新是天才级的,那我们再看一个普通的例子。

前几年,有一种傻大笨粗的老人机创造了惊人的销量。当时所有手机厂商都盯着年轻人,大家都在想如何设计款式更新潮、性能更卓越的智能机,但国内一些厂商却看到了老年人的痛点,抛弃了时尚与精美,设计了那些按键厚重、声音洪亮、字体醒目机器,取得了不俗的成功。这就是通过发现问题,重新定义问题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

既然发现问题对企业如此重要,那想要从解决问题过渡到发现问题,需要经历什么样的思维转变呢?在《高维度思考法》这本书里,作者细谷功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 变“存量思维”为“流量思维”

在解决问题阶段,问题的边界已经确定,只需要集中资源进行寻找答案即可,在这个过程中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最为重要,用到的是存量思维。

但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今天不一定奏效,现在新颖的思路在明天可能就不合时宜了。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的是流量思维,把注意力聚焦于当下,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只是作为生成新知识的素材,用过之后扔掉也没关系。

● 变“封闭体系”为“开放体系”

拥有存量思维的人,在面对陌生事物时会自然地以现有知识为基准进行思考,这是在知识积累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惯性所致。但故有的知识框架更容易吸收那些与自己价值观兼容的部分,对“离经叛道”的内容会比较排斥,这种“封闭体系”在创新过程中会形成天然阻力。

而拥有“开放体系”的人在面对新事物时,会原样不动地进行观察,他们不会用现有知识体系进行强行区分,而是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理解。想要从未知世界得到新的创意,直观和偶然性是必不可少的,“开放体系”的客观立场有利于把握那些最细微的差别,而这里通常是灵感产生的源泉。

● 变“固定维度”为“可变维度”

这里所说的维度,是指思考问题时的“变量”。解决问题时,为了减少干扰,经常需要减少变量的种类。就像做化学实验时,如果温度、浓度、反应时间等多个变量在同时变化,就很难确定最终结果是由哪个变量影响的,这时就需要让其他变量保持恒定,只让其中一个变化进行探索。

但发现问题是个创造的过程,需要的是可变维度,要引入更多变量进行关联思考,从而找到之前被忽略的因素,由此突破对问题进行重新定义。简单说,固定维度者的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人有我优”,可变维度者的思考焦点是如何做到“人无我有”。

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需要的思维正好处于相对的两极,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如何能挣脱思维的束缚,由解决问题逐渐进化到发现问题,这是关键。

三、如何提升级思考的维度

已知和未知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常识之墙”在对思维进行阻隔。在我们认知的范围中,有些部分是已经知道的,有些部分是我们知道自己还不懂的,我们很容易将这两个部分当成世界的全貌。但其实在此之外,还有更加宏大的空间,是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需要发现和重新定义的问题就蕴藏在这片“未知的未知”之中,要到达这片领域,就需要升级思考的维度,以俯瞰的视角审视全局。

想要实现思维的跨越,有三种方法可以尝试。

● 通过抽象/类推提升思考的维度

各学科的定律都是通过观察大量的不同事物,然后基于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进行特征提取,最终归纳而成的。这个抽象化的过程只有通过更高一级的视角进行俯瞰,才能发现其中的关联。类推是通过观察和思考,从看似毫无关联的领域借用创意,进行思维的突破。

比如鲁班发明锯子的创意来源于青草边缘的齿,瑞士工程师梅思卓发明魔术贴的创意来源于他狩猎时粘在狗身上的芒刺,这两个发明的灵感都是来自不同的领域,是发明者把握了其中的相似之处进行了延伸而创造的。

● 通过“思考的轴”提升思考的维度

思考的“轴”可以理解为分析问题的角度,“轴”的两极是负无限大和正无限大,通过这条轴的思考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轴可以是尺寸、重量一类循序渐进的定量概念,也可以是选取事物的两端形成定性概念,如保守和开放、落后与先进等。比如营销领域最著名的「4P理论」,就是从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宣传(Promotion)这四根轴作为基准视角,进而找出思维中的盲点,获得新的营销创意。

● 通过询问why提升思考的维度

询问why,有两种指向,一种是指向将来(这么做是想达到什么目的),一种是指向过去(为什么要做这件事)。重复询问为什么,可以帮我们厘清思路,逐渐洞察本质,发现真正应该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曾说过:“之所以有人说我聪明,不是因为我懂得比他们更多,而是我知道自己有多么无知。”我们一直所害怕的“无知”和“未知”,其实正是萌发新智慧的沃土。之前我们在“常识的洞穴”里生活了太久,大多被解决问题型的价值观所支配,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尽快由“解决问题”转向“发现问题”,已经成为了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未来已来,你来不来?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