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乾坤——学姐带你逛展览

进入展区,学姐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型的人脑模型。模型展示了人脑的形状和功能分区,模型下方的说明文字介绍了人脑各个区域的主要功能,能让参观者对脑的结构和功能形成初步的认知。学姐把这个展项的内容都做在了图上,是不是一目了然呢?

这个标题其实不太严谨,只要了解一些视觉错现象,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饮食,更好地减肥。但是,视错觉现象背后的原理需要脑科学来阐释,这也是为什么《脑中乾坤》展览里也有一些视错觉的展项和内容。

为什么说视错觉现象、脑科学,与减肥有关呢?看看下面两张照片,你觉得哪张照片里的面包更大呢?

《脑中乾坤》展览中的一个展项,名为 " 摆盘的科学 "。

(注:由于拍照光线和角度的问题,这两张照片的对比效果可能不是很明显,下面示意图的对比效果更好。)

一眼看上去,人们大概都会觉得右边照片里的面包比右边大一些。事实上,这两张照片里的面包是同一个面包,大小相同。我们之所以会形成右边的面包更大的错误判断,是因为我们在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大小时,会下意识地参照背景形状的大小来作判断。我们再来看看下图,图中蓝色的实心圆实际大小相同,但是由于环绕它的黑色圆圈大小不同,对于我们来说,小黑色圆圈里的蓝色实心圆显得更大一些,大黑色圆圈里的蓝色实心圆显得更小一些。这就是著名的德勃夫错觉。

说到这里,聪明如你们,是不是想到该怎么利用这种视错觉来减肥了?以后吃饭,记得要用小碟子盛饭,用儿童碗乘汤,装菜的盘子统统换成最小号。(栗子好像突然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能吃了,想起来栗子小时候一直用盆吃面条……)

我们常说,脑袋越大越聪明。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大象的脑比人类的脑大,大象就比人聪明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虽然大象的脑袋大,但是它的体型也很大。不考虑不同物种的体型差异,单纯比较脑的大小是没有意义的。

为了消除体型的影响,我们用脑的重量除以体重,获得的值相当于单位体重对应的脑重量,也即大脑占体重的比例,用这个值来进行对比分析。展览中的一张图展示了不同动物大脑占体重比例的不同。

这张图上的白色斜线代表各类动物脑的重量与体重比值的平均水平,斜线上方的动物脑与体重的比值偏高;斜线下方的动物脑与体重的比值偏低。离线越近,代表该值越接近平均值,离线越远代表该值越高于或低于平均值。从图中我们能看到,大象的脑与体重的比值接近平均水平,老鼠、长尾猴、海豚、人的脑与体重的比值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大脑重量与体重的比值能反映不同动物智力的高低。但是,老鼠的脑与体重的比值与人类相当。这说明,除了脑的相对大小,智力的高低还与别的因素有关。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脑皮层的褶皱数量,老鼠的大脑便没有太多褶皱。其他因素还有大脑皮质区的神经元数量、脑内整体神经元的有效连结与分工等。

该展项展示了许多动物大脑的形状,以及与人脑大小的比值。

展览中有一个身体比例怪异的小人非常引人注目。这个小人的脸、手、唇、舌头、耳朵特别大,躯干、手臂、腿则特别小。这是依据人体各个部位对应的大脑初级感觉区的大小比例制作出来的。感觉区是人脑中接受各种感觉刺激的区域,分为初级感觉区和次级感觉区,前者主要感受身体浅部的痛觉、温觉和触觉。简单来说,这个小人大大的手和舌头等意味着人脑初级感觉区负责处理手和舌头等的痛觉、触觉等信号的面积很大,也说明人的手和舌头比躯干、手臂等部位敏感得多。

除了学姐介绍的这些,《脑中乾坤》展览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展项,有条件的朋友不妨来实地参观。该展览位于中国科学技术馆一层东大厅的短期展厅,展览将于 6 月 18 日结束,感兴趣的不要错过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