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高原机场:通往童话世界的云端之桥

水清如明镜,斑斓生五彩。走进九寨沟,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的世界。

然而,童话虽美,想要到达却并非易事。在2003年之前,从成都到九寨,开车最快也要近10个小时,让不少游客望而却步。而随着建在海拔3500米高山上的九寨黄龙机场(简称九黄机场)2003年建成通航,天堑变通途,从成都飞到这里的时间一下子缩短为不到1个小时。童话世界从此不再遥远。

航务部设备室员工前往北远台恢复通信设备

机场带来了好日子

九黄机场所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川西北高原,离省会成都有450多公里,但由于路况复杂,交通不便。“民航的优势十分明显,尤其是一些国际游客非常愿意选择民航。”九黄机场副总经理曾勇说。

九黄机场的建成通航,拉近了九寨沟与世界的距离,给当地人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这几年,我们当地人都不种地了,土地都承包给了别人建赛马场和薰衣草庄园,每年有租金和收益。我们家还建了旅馆,平时都出租出去。一年光租金就能收六七万元。”家就在机场附近的行李搬运工格色尼玛的喜悦溢于言表。

“一名航空旅客给九寨带来的直接收入就有2000元,还不包括间接收入。在九黄机场通航前的2002年,九寨沟景区的进沟人数为125万人次,2016年增长为500万人次,其中七八十万游客是通过民航过来的。阿坝州的旅游收入也从2002年的15.8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18.44亿元。”曾勇说。

“近几年,我们机场的发展还是非常快的。我们精心打造了以成都、重庆、西安等短程航线为支点,以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郑州、武汉、南京、长沙等中长航线为增长极的航线网络结构。”曾勇说。

去年九寨沟地震对机场的影响很大。随着九寨沟景区的关闭,来九寨的游客骤减。在今年4月之前,九黄机场处于停航状态。4月18日,九黄机场逐步恢复了成都—九寨航线,目前,达到了每天一班。但是由于航班较少,进出九寨沟的机票基本处于一票难求的状态。接下来,无锡—九寨、西安—九寨的航线都将陆续恢复。

后勤保障部维修队正在修水沟

生命通道是如何打通的

“在去年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我们只用了50分钟,就做完了各种设备确认工作。机场连续6天持续实现旅客零滞留、救援保障零迟滞的‘双零’目标。”地服部调度配载员胡晋涛说。

如今的九黄机场,已经成为应急救援的重要空中通道,在阿坝州历次自然灾害抢险救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九黄机场在关键时刻靠得住!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震中通往成都的地面交通全部中断,九黄机场成了灾区通往外界的唯一空中要道。那时候,我们连续奋战了7天7夜,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紧急疏运滞留旅客近15000人次,转运危重担架旅客20余人次,运送救灾物资85吨。”曾勇说。

危急时刻的应急有道,源自他们心中坚守的信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造”这5个“特别”。

碧草无垠满眼绿,远山含黛云锦簇。九寨之美,让每一位初见者都忍不住赞叹。虽然这里如诗如画,但在这里工作却不像看上去那么美。

长期在高高原地区工作、生活,导致机场各年龄段从业人员普遍患有慢性高原病,如窦性心律不齐、心肺增大等。一线工作人员克服了大量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保证了机场的顺畅运营。

当记者见到后勤保障部维修队队长李言的时候,他正站在一条深1.5米、宽2.5米、长达3.8千米的排水沟前。排水沟里堆了一些大石块,在平地上想要搬起来都很困难。可在3500米的高原上,他们两个人二话不说就把大石块搬走了。

高原上的太阳好像离人更近,在没有遮挡的地方站一会儿,就有一种灼烧的感觉。可维修队员们头顶烈日,一干就是一上午。在高原上干活儿,人特别容易感到疲惫。李言他们干上一会儿,就有些喘不过气来。李言只好招呼大家休息一下再继续干。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藏族人,格色尼玛已经在机场工作10多个年头了。“我是2005年5月12日来到机场的,当时我才37岁”。10多年过去了,对来机场的日子他依然记忆犹新。

九寨的天气变化多端,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一会儿就下起了雷阵雨。“有时候,突然来了一阵雨,我们自己来不及穿雨衣,赶紧把行李盖得严严的。”格色尼玛说。

夏天多雨,冬天多冰。航务部设备室主任张忠值向记者讲述了冬季巡检的经历。九黄机场空管设备众多,其中有两个台站分别位于海拔4300米和4020米的高山上。在凛冽的寒风中,他们经常坐一段汽车,骑一段马,最后徒步登顶。“冬天山路上都是冰,汽车没法开,我们只能骑马,每次屁股和大腿都被颠得生疼。有一次,我骑的马惊了,还好最后被控制住了,但是从那时起每次骑马我都心有余悸”。

王景辉在抢修爆裂的水管

“九黄机场就是我的儿子”

从机场出发,汽车沿着凹凸不平的石子路颠簸了10多分钟,来到了位于机场以北3公里处的一条深沟里。当地人叫它塔子沟,九黄机场的供水站就坐落在这里。

寂静的山沟几乎没有人烟,而供水站职工、九黄机场唯一的全国劳模王景辉在这里一待就是15年。

供水站在一个幽静的院落内。院落外,几头高山牦牛正在悠闲地散步吃草;而院落内,伴随王景辉的是深深的寂寞。

15时,记者一行到达供水站,王景辉和“小虎”一起出门迎接。小虎是王景辉养的一只小狗,是他唯一的伙伴。

王景辉上身穿着工作服,下身穿着一条洗得发旧的牛仔裤,脸庞是微微的古铜色,说话时有点儿喘。“27天是一个极限。一个人如果能在这山上待27天,那就表示他能适应山里的环境了”。

“如果问我寂寞不寂寞,那肯定是寂寞的。但10多年来一直待在山上,我早已经习惯了山里的环境,每次下山反而觉得不习惯。作为机场的一名员工,首先要爱机场,尽己所能把工作做到最好。”王景辉说。

当我们见到王景辉时,他还没有吃午饭。“今天山上停电了,我得等一会儿来电了再做饭。现在供水站的条件已经好多了,我刚来时就住在泵房旁边,在充满机油味儿的机房里做饭”。

沿着由王景辉一个人一级一级铺设的砖头小路,我们来到了供水站的水源地。王景辉在前面带路,步伐矫健,如履平地。而记者跟在后面,没爬几级台阶就已经喘不上来气。

没多久,只见一条小河欢腾地跳跃着,宽的地方有十几米,窄的地方只有几米。“我现在主要的任务是防汛,到了冬天,就要担心河水被冻住。塔子沟的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6摄氏度,我经常深夜两三点钟来凿冰”。

和王景辉一样默默坚守在机场的还有300余名九黄机场员工。对于九黄机场,他们都怀有同样的深情,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九黄机场就是我的儿子。”当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曾勇的眼圈微微泛红,“从选址、筹建到建设、运行,我亲眼看着这座机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陪着它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这座机场倾注了我们很多人的感情,我们一定会继续在这里奋斗下去!”

零点时分,我们的飞机穿过层层浓云飞离九寨。起飞后不久,一阵密密的雨点砸过来。飞机稳稳地穿过雨幕,安全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第二天,这架飞机将继续搭载更多的旅客,飞入童话世界。(《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高雅娜)

本文刊发在《中国民航报》6月11日第一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