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非遗保护框架 突出河南特色

先进集体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于2017年开展的首届晋冀鲁豫传统戏剧展演活动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经河南省编委批准、单独建制的事业单位,成立于2011年,现有在编人员13名。

在河南省文化厅的领导下,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坚持把基础工作建设作为重心,努力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基本框架。经普查,发现全省非遗线索180余万条,有价值线索22万余条。截至目前,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科学制定保护规划,完成了大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档案记录,出版图书43册、音像制品230余部,录制传承人影像100多部。2017年,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支持下,中心组织举办了首届晋冀鲁豫传统戏剧展演活动,邀请四省9个稀有剧种的表演院团演出9天18场,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为探索分类保护的有效途径,2012年起,我们开展非遗系列专项抢救保护工程,现已完成河南省稀有剧种和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稀有剧种抢救保护工程共复排传统剧目420部,收集整理传统剧本1890部,收集实物5800多件,出版书籍120余册,录制出版音像制品120多部。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完成了250个相关项目的拍摄和306名传承人的口述史采访工作,录音300余小时,原始视频约30TB,收集实物2.68万余件。通过这项工程,我们不仅在档案整理、图书出版、影像记录、实物征集、展馆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还调动了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线索。

传承人群的规模大小、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成效。我们把对传承人群的服务、引导、扶持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抓:一是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掌握其工作生活动态。很多传承人将中心当成家,有高兴事、烦心事都和我们说,形成了融洽的氛围。二是建立荣誉制度,解决实际问题,为传承人争取工作生活待遇等,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培训,带领传承人学习政策法规,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使命感。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中,我们按操作指南要求,根据实际开展工作,努力提升记录质量。在2017年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举办的中期交流会上,我们完成的《豫剧——王冠君》《撂石锁——沈少三》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我们还启动了河南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目前已完成25人的记录工作。

借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庙会等,中心举办了多样的文化遗产活动,如淮阳非遗展演、马街书会曲艺展演、洛阳牡丹花会非遗展示展演等,已成为河南省非遗展示交流的窗口。尤其是淮阳非遗展演已举办9届,共邀请20多个省的462支队伍参加展演,参演人数近万人,观看群众4200余万人次,既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也为全国非遗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