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裁判、写手、保姆…站在人性和技术的十字路口

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没有之一,这个行业之所以奇妙而具有前景,正在于其无限的应用场景,但凡能和智能,特别是低智商活动沾上点关系的工作都能交给人工智能去做,比如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世界杯,引入VAR视频裁判,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极弱的人工智能,相信随着AI技术的发展,那些庄严、肃穆、无聊的自然人裁判会随之消失,技术人员只需要把海量的犯规集锦存入AI机器人内存大脑,而动作捕捉技术,则可以扫描赛场上的一切动作,包括C罗健硕的奔跑,梅西懒散的步调,日本人细腻的技术,还有韩国棒子的脏乱黑脚,这些都会转化成数字,与标准进行比对,判罚可谓精准,当然,当AI动作捕捉成为现实,足球报道写手,特别是那些仅仅记录比分、赛场概况的低级别写手,都会由人工智能取代,五毛党懒得玩弄文字,读他们的稿子简直味同嚼蜡,未来的世界再也不会留一份工作给到他们了。

显然,人工智能会取代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正常逻辑上讲,这些人会失业,但这依旧不是最严重的事儿,笔者最担心的是,大面积的AI应用会完全剔除掉人性的光辉和龌龊,而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对人性持续的打磨和改进。AI的出现,会无限提高生产、生活效率,可没有复杂人性的生活,总觉得会缺少一些必要的乐趣,事实上,足球判罚的魅力在于由此缔造的精彩瞬间,而不止于精准,而文字又不止于提供信息,还应包括快感。

AI裁判和写手,精准有余乐趣不足

前不久,笔者刚刚写了一篇文章《高科技是如何一步步毁掉世界杯》的,早已控诉了VAR视频裁判的种种劣迹。在世界杯上,裁判永远都不是主角,但他们暧昧的误判却能成就主角,相信很多人都知道1982年世界杯上,在阿根廷对阵英格兰的比赛中,马拉多纳用手攻入一枚关键进球,裁判判罚进球有效,狂妄的球王将其称之为“上帝之手”,而且在比赛中,他还是先偷窥裁判之后,才开始庆祝的,更显示出球王的不羁和伟大。时隔三十年,浴火重生的马拉多纳公开为上帝之手道歉,但那一场比赛已经成为经典,印记可能会百年不灭。试想一下,倘若VAR在80年代就粉墨登场,那么,世界杯历史将会多一个平庸的,发黄的牌子,却减少一个可永远讨论,永远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然,笔者的逻辑有些强词夺理,毕竟,VAR视频裁判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正,拿本届世界杯来讲,他们让韩国队彻底领悟到“公平、公正”的内涵,对阵瑞典的比赛中,他们遭遇到了一个来自视频裁判点球,惜败给对手;而在对阵德国的比赛中,韩国于乱军中攻入制胜球,但助理裁判举起示意越位,但VAR视频却帮助韩国洗去冤屈,帮助其昂首出局。事实上,VAR视频只不过是世界杯引入“高科技裁判”的起点,如前文所述,AI裁判的工作逻辑已经有了,只等待程序员编出一段代码,但问题在于,即便AI裁判彻底熟透了,我们又真有必要引入AI裁判吗?笔者有一位体育裁判朋友,他虽不至于说出“误判也是一种比赛乐趣“的话来,但他会享受各项裁判技能精进的过程,比如面对压力时的情绪管理、判罚尺度的深度拿捏,而一旦AI裁判进入赛场,裁判岗位连同这些乐趣,特别是那种挑战人性的快感,将会彻底消失。

此外,每逢世界杯的焦点战,都会有大批的快餐文章写手赶稿子,他们常常会要求在比赛结束5分钟之内完成稿件,以争夺最快点击量,在这种背景下完成的稿件,基本等同于比分记录和赛事回访,完全交由AI处理没有任何问题。笔者希望AI写手代替自然人去完成单调的、熬夜的工作,但同时,也希望自然人在得到解放之后,能写出更优质的稿件,简单举个例子,AI写手的文章基本上是孙正平老师,酷爱汇报球员的身高、体重和赞助商;而自然人写手应该是白岩松老师,他评价阿根廷队众星云集,才华横溢已至臃肿,也调侃中国除了足球队没有去俄罗斯,其他东西含企业、游客、小龙虾都去了!

AI保姆,触摸人性的极限

体育赛事的裁判和记者、写手等行业被人工智能(AI)取代,大概只会降低比赛中的乐趣,比较积极的观点着眼于,随着AI裁判的数据库日益扩大,运算日益加速,AI可完全取代人类,而且让乐趣不减,甚至能创造出新的乐趣;反之比较消极的观点则是,AI会把足球或者其他任何的体育比赛变得单调、枯燥和制式化,毫无乐趣可言,但生活的乐趣不止于此,我们大可以不再观看世界杯,更何况,看世界的球迷大部分是伪球迷。

相比之下,AI保姆和护工之类的岗位,则更考验人性,几乎能触摸到人性的极限。对于每一双正常的父母来说,他们都会一面抱怨小儿难养,一面要持续争取生育的权力,正常的、试管的、领养的,总之,要实实在在地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哪怕仅仅有1分钟的微笑和依恋,就能完全消除父母整天的烦恼,大量的父母曾公开发誓:绝对不会把孩子交给AI机器人看护,这就意味着,类似的技术要想普及甚至商用就要达到很高的要求,比如美国一家公司设计出一款AI保姆机器人,更确切地说是一款运用AI技术的摇篮床,它可以照看新生儿、安抚吵闹的孩子,让父母晚上能睡个好觉。此外,这款AI机器人充分考虑了人性因素,它们唱的摇篮曲可不只是一款MP3歌曲,或者中国大马路上那种“爸爸的爸爸叫爷爷”之类的工具,这款“AI保姆”会模拟自然父母的气息、关切的眼神,充满着怜爱,甚至是疲惫和委屈都有所体现,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让新生儿更立体地感知世界,事实上,不断地和自然人类接触、感知,对婴儿的性格养成和身体发育,是非常核心的事情,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美国父母才更看重AI保姆的人性因素。婴儿之外,老年人的护工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相比婴儿就简单多了,毕竟,他们不再需要发育,仅仅需要更顺畅地同外界联系,或者向儿女反馈自己的状态就已然够用了。

AI裁判、写手和保姆,都将成为人机结合的切入点,我们自然人势必要开始习惯同AI机器人共存的时代,只需要注意,在生活、生产效率借助AI日益提升时,也能兼顾人性的保留,站在技术和人性的十字路口,值得从业者深思。(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