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是孤独》:季羡林四十年后见老师,老师早已等候多时

《繁华落尽是孤独》:季羡林四十年后见老师,老师早已等候多时

阅读一本书,对著书人先得有个了解,这就是知其然,又需之其所以然的原因所在。尽管季羡林名声在外,应该还是有很多人,只是闻之其名,具体情况未必了解很多。

不得不说一下他的履历中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十二国语言。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如此之多震山响亮的头衔,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可如此显赫的一个人,他内心始终保持着那份笃定。

季老一辈子的心路历程,全通过他的笔端,利用朴实无华的笔锋一一展现开来。《繁华落尽是孤独》这本散文集没有任何煽情之处,全是在细结之处提现出深情的内涵。

比如在《重返哥廷根》这一篇就有体现:四十年后故地重游,心头思绪万端,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特别是跟“博士父亲”,八十多岁的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和夫人见面的场景描写。作者一下汽车就看到在高大明亮的玻璃门里面,教授端端正正地坐在圈椅上,老教授可能已经等了很久,已经望眼欲穿。瞪着慈祥昏花的双目瞧着作者,仿佛想用目光把来者吞下去。握手时,老人的手有点儿颤抖。边上老伴更是老态龙钟,耳朵聋,头摇摆不停,同三十年前完全判若两人。

分别时,那种彼此难舍难分的心境,同样通过细节描写来烘托气氛,让读者无不为之动容,不信你看:我站起来,想告辞离开。老教授带着乞求的目光说:“才十点多钟,时间还早嘛!”我只好重又坐下。最后到了深夜,我狠了狠心,向他们说了声:“晚安!”站起来告辞出门。老教授一直把我送下楼。送到汽车旁边,样子一直难分难舍。一段细节描写,让一个风年残烛的落莫老人跃然眼前,更让这段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师生情浓稠到了化不开的境地。

不仅如此,《繁华落尽是孤独》更是以季老的一路历程为线索,分别收录了关于儿时成长、海外求学、回国任教、出访治学、晚年杂想等一系列文章。并对各个阶段篇幅,分门别类出来依次为:“痛别慈母:故乡记忆。”“踽踽独行:从清华到哥廷根。”“茕茕孑立:燕园耕耘。”“兀兀穷年:迟来的学术春天。”“浮世寂寥:三辞桂冠。”等等五个篇章。

一个经历将近一世纪的的人,在经受过所有的风浪后,反而看淡了一切,这应该也是为什么把书名取为《繁华落尽是孤独》的最大缘由吧。毕竟由一个饭也吃不饱的山东农村走出去,经过不懈努力后出国又回国,经历过战火纷飞,家书抵万金的考验,经历过历次运动。以及到后来声名鹊起,到耄耋之年,为鲜花、荣誉、和掌声所包围。

幸运的是,他一直没有迷失自己,独享着喧嚣之外的那份孤独,怡然自得,自得其乐。这又需要一个怎样宽广的思想境界和胸襟呢?对此出凡脱俗的贤者,除了膜拜之外,要学习的地方真得很多,其中最重要且根本的一点,是学习他如何做人的态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