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攻下”香港,新旧金融势力胜负已分?

作者|XXL编辑|UGG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首先声明:支付宝“攻下”香港并非官方消息,是小编的自我歪歪。

7月5日消息,被网友戏称为支付宝胞妹的“支付宝HK(Alipay HK)”在香港注册用户已达150万。

对于拥有8.7亿全球活跃用户的支付宝,似乎香港贡献的用户有点少。

先别急着吐槽,看一组热心网友统计的数据:

“经百度核查,香港人口740万,65岁以上占16%,全中国14岁以下人口占比是13.5%,由于香港没有计划生育,其14岁以下占比应高于大陆,应该在16%以上,香港就业人口约374万。参考以上数据,香港16~60岁人口比例大约在60%,适用支付宝人口毛估444万人,150万注册用户占比33.8%。”

暂且不去深究这“毛估估”的算法有没有错,只当参考来看,占比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似乎能理解这条消息对于已在香港“征战”一年的支付宝来说是多大的鼓舞。

尤其当你了解过香港的金融支付市场大环境后,可能更会感同身受。

改变传统支付方式

香港是抗拒的

香港金融支付方式被接轨欧美的信用卡、传统借记卡及八达通等本地卡占据,香港同胞多年习惯了这种支付方式,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Apple Pay等外来支付方式想要从中分一杯羹,是很困难的。

也许有些人会不服,大陆也是这么过来的,为什么香港会特殊?

首先从“便捷”来说,以八达通为例,有些港媒认为支付宝是“伪先进”。

八达通可以与信用卡挂钩,实现自动充值,而支付宝却必须预先充值,有余额才能用,甚至有观点说:“带一个手机多重,带一张卡就能在香港畅行”。

我不知道提出这样观点的人,是真的可以离开手机生活,还是只单纯比较两个东西的物理大小。在支付宝入港初期,港媒“苹果日报”甚至用“有信用者不用支付宝”为标题,呼吁市民抵制支付宝,当然换来的只是大陆同胞的反驳与群嘲。

而对于大陆的群众来说,之前普遍还是以现金为主,所以当更为方便的移动支付出现后,推广起来比较顺畅。

再谈“安全&信任”,由于大陆电子商务持续火爆,老百姓对于新的支付方式已经很信任,不会出现抵触情绪。

反观香港,由于没有本地强势的电商企业,对于在线支付或移动支付的需求并不高导致信任度也不高,抽样调研1049名本地路人,超过55%的人表示担心个人数据泄露。

这就是为什么入港之初,支付宝不仅搭上李嘉诚做信任背书,还与香港街市集团、秀茂坪M.C. BOX宝达市场合作,大面积地推,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解决信任的问题。

一些媒体担忧,这150万注册用户如果大部分来源于一些优惠引流活动,一旦优惠幅度减少,流失问题也是比较头疼的。

现如今,除了扩大使用场景,与更多的本地商家合作实现日常消费全覆盖之外,类支付宝们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新支付时代,四面楚歌

即使是在大陆,第三方支付也在遭遇困境。

央行关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按比例上交客户备付金(比如你提前存到支付宝余额里的钱)的规定从7月9日正式实行,这一举措对于用户来说,是添了一道“安全窗”。

这一规定出台的原因,不外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的存量余额从2013年的1266亿,猛涨到了2016年三季度末的逾4600亿。据市场机构测算,目前的规模很可能已超过万亿。

这么大一笔资金,如果出现被“挪用”,那后果不堪设想,上交央行受到监管是迟早的事情。

在国内被监管,国外自然也不用说,之前报道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在越南遭暂禁的新闻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些信号,出海的支付机构在大力扩张全球版图的同时,也被各国的金融管理机构盯上。

因为一旦终端商户违规操作,绕过本国清算机构,对于该国财政收入是有影响的,另一方面,扶持本国自有的第三方支付,也是限制“外来户”的一个重要原因。

像6月支付宝尝试进入日本交通系统,日媒反映极其强烈,甚至动用头版头条以“中国巨人打来了”这样的标题来警告本国金融机构,如果支付宝在日本“深入民心”,本国消费信息会流向中国,会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

所以,除了在海外推广自身外,选择与当地支付机构合作也是常规手段。

除了政策,支付宝还面临着同行的竞争,看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数据:

“交易额达403645.1亿元,首次突破40万亿大关,环比增长6.99%。支付宝继续稳居第一,市场份额高达53.76%,包括微信支付、财付通在内的腾讯金融占据38.95%,第三则是壹钱包1.33%。”

看数据很漂亮,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其余落后的不会这么心甘屈居其下。

微信支付等腾讯系是支付宝老对手,从国内打到国外,国内由于社交优势,微信支付能和支付宝勉强五五开,但到了国外,基于微信这一社交工具,微信支付就有点吃不开了。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普及率最高的社交工具,微信无法像在国内一样统治社交领域,但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超越支付宝的步伐。而其他移动支付,也对支付宝及微信支付虎视眈眈。

例如最近,银联携手华为出了一个“碰一碰”支付,一个吃透消费者的银行卡,一个有着强大的技术实力,深厚的国字号背景加上华为凶悍的技术流,“碰一碰”自带气场。

外患内忧,类“支付宝”们,四面楚歌,不艰难往前,必定被甩到身后。

为打破局面,各有大招

既然大环境如此“凶恶”,必要的手段及规划还是要拿得出手才行。

“新零售”,这个热词,阿里跟的最及时,比如自营的盒马鲜生和大润发等实体商城扩大线下支付使用场景,再比如说,利用供应链能力对商家赋能。

而腾讯将宝押在了小程序上,大肆改版的微信及不断与线下消费场景商家合作,不知道大家有没发现,现在去餐馆,基本都是让你扫一扫桌边的二维码,实现线上点单支付。

像这样不断渗透民众消费场景,是他们一定会触发“战斗”的地方。

阿里扶持一直不被人看好的口碑生态到后面大手笔收购饿了么,都是为了巩固本地移动支付龙头地位的手段。

不管如何,“支付宝”们能在国外吃得开,我们普通老百姓也能得到益处,至少,出国后看到那蓝色的“支付宝”、绿色的“微信支付”,就和看到老乡一样亲切。

虽知不易,但愿稳步扬帆远航。

- END -

本文内容为投融界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1113070145,谢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