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到进口:一名塞内加尔商人的“广州故事”

塞内加尔商人穆罕默杜·穆斯塔法·迪恩萌与客户在洽谈价格。新华社记者黄国保 摄

新华社广州7月21日电(记者王攀 徐弘毅 刘白云)在广州居住了16年后,一直从事中国商品对非出口业务的塞内加尔商人穆罕默杜·穆斯塔法·迪恩萌生了一个想法:回国投资设立一间包装工厂,将塞内加尔的农产品和其他特色产品出口到中国和全球市场。

“我希望能在塞内加尔发展事业。我们有很多很好的产品,因为缺少包装技术,难以出口。”穆斯塔法说。在他看来,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发展本土的制造业,对于塞内加尔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的40年间,随着珠三角崛起成为“世界工厂”,广州也成为中国对非贸易和投资的重镇,大量的非洲商人从这里将“中国制造”带回非洲市场。

穆斯塔法就是这些非洲商人中的先行者。2002年,在参加了一届广交会后,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令他感到震惊。很快,他就举家从曼谷迁移到了广州,从此再没离开。

“我在曼谷学会如何做外贸生意,但中国给了我惊喜。我突然发现,在曼谷中转的各种商品,几乎都产自中国,而且价格便宜。”他说。

穆罕默杜·穆斯塔法·迪恩萌在商店与客户洽谈。新华社记者黄国保 摄

最开始,穆斯塔法在广州租用了一间70平方米的屋子,他和妻子、儿子住在里面,客厅则是堆满了鞋帽、衣服和小家电的样品间。他给自己的公司取名“泰兰卡”,在塞内加尔的沃洛夫语中,这个词的含义是“好客的”。

穆斯塔法挨个儿给老客户们打电话介绍广州的市场行情,并为他们以更低的价格在中国采购服装和电器产品。随着客户越来越多,穆斯塔法的生意走上了正轨,很多塞内加尔贸易商将他的住所作为抵达广州的第一站。

“他们可以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货,孩子就在大家的腿中间跑来跑去。”穆斯塔法说。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穆斯塔法的住所变成了100多平方米的复式公寓,他还租用了专门的办公场所。从婴儿纸尿裤、爽身粉、洗发水、运动服装,到电风扇、卫星电视接收器、收音机、音响和彩色电视,人们可以在他的样品间里找到各种产品。

对于很多非洲商人而言,那都是一个难得的“淘金时代”。穆斯塔法说,在2006至2010年的高峰期,泰兰卡公司每个月从中国发往塞内加尔的集装箱达到150个,平均每箱货物价值约100万元人民币。

“每个集装箱都像一个小超市,从牛仔裤到摩托车,什么都有。”穆斯塔法说。

穆罕默杜·穆斯塔法·迪恩萌在办公室与客户洽谈。新华社记者黄国保 摄

现在,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和人员往来的日益频密,中非之间的转口贸易已经很难获得丰厚利润。

过去的三四年里,许多在广州的非洲商人感到了明显的转型压力,有的人转向了浙江义乌这样的新兴商品集散地,另一些人则返回了非洲。

“仍然有新的非洲商人来到广州,但留下来的人,都需要转型。”穆斯塔法说。

如今,在泰兰卡的办公空间里,样品间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穆斯塔法的主营业务已经从货物贸易转为物流服务,他在广州和佛山都拥有大型仓库,其中广州的仓库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一些中国客户也找他转运至非洲的货物。

泰兰卡公司从广州发往非洲的货物也在发生变化,鞋帽和服装在减少,智能手机配件、液晶电视和建筑材料的比重在不断提升。

作为中国塞内加尔商会的主席,穆斯塔法说,目前广州仍然活跃着250多名塞内加尔商人,他们每个月发往非洲的集装箱约有500个,包括太阳能电冰箱在内的新产品更受欢迎。

穆罕默杜·穆斯塔法·迪恩萌在挑选商品。新华社记者黄国保 摄

转型仍在继续,人们开始期待中非贸易迎来新一轮的“淘金时代”。穆斯塔法说,像很多非洲商人一样,他对中国政府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提升中非经贸合作的举措兴趣浓厚。

“中国的这些倡议和举措为非洲提供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机遇,这比单纯的便宜买进高价卖出赚差价有意义。”他说。

在穆斯塔法的构想中,他的塞内加尔工厂可以和三十多年前的中国企业一样,积极开展加工贸易,利用好本国的劳动力市场。此外,他还希望将塞内加尔的海鲜和农产品加工后出口到中国市场。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7年,中国与非洲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700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其中,中国对非出口947.4亿美元,增长2.7%,中国自非进口752.6亿美元,增长32.8%。

除了设备、资金和寻找合作伙伴,穆斯塔法为实现自己梦想所做的准备中,还包括中文与教育。他的两个孩子正在塞内加尔一所大学的孔子学院里学习中文,他的第三个孩子则是在广州出生,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会一些粤语。

“来中国留学,已经成为我们家庭的下一个重要规划。”穆斯塔法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