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鹿病房”来了非洲娃娃——上海医护人员倾力治疗赤道几内亚患儿

新华社上海8月30日电(记者许晓青 仇逸 许咏政)“谢谢!我爱你!”在上海住院治疗近一个月后,两岁的爱德华多·恩查马已经能说简单的汉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骨科和儿童外科联合病区,又被称为“长颈鹿病房”。

今年7月中旬,大眼睛、卷毛头的爱德华多由家长抱着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骨科就诊时,这个来自赤道几内亚的“洋娃娃”被诊断为“左股骨慢性骨髓炎,左股骨感染性骨不连”。

爱德华多的妈妈和阿姨一直在中国浙江省居住,为给孩子治病曾辗转多家医院,但效果一般。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以儿科闻名,主要收治中国各地患儿,偶有外籍患儿入院治疗,但来自非洲的孩子极为罕见。

这里的儿童骨科与这家医院的历史一样悠久,今年9月将迎来成立60周年。爱德华多的长辈带着孩子来到这里看病,期待能出现“奇迹”。

爱德华多的阿姨米娅·唐娜回忆:“当时是浙江的医院推荐我们到北京或者上海的大型医院来试试,就这样来到了这里。”

收治爱德华多的病区是新华医院的儿童外科和儿童骨科的联合病区,医院给不同的病区配有不同的小动物形象,巧合的是,爱德华多所在的病区,用的是来自非洲的大型动物长颈鹿的标识,也被称为“长颈鹿病房”。

爱德华多刚入院时,“长颈鹿病房”的医护人员就发现孩子的病情比较复杂,在早前的治疗中,他的病情曾有所反复。于是,以新华医院儿童骨科主任杨军林为首的治疗团队,根据复杂情况讨论出了多种治疗方案,并反复论证,最后决定采用国际通用的骨髓炎后遗症的治疗方案,并由陈珽副主任医师实施了手术治疗。

44岁的陈珽拥有近20年的儿童骨科治疗经验。他认为,语言沟通的障碍是非洲患儿就诊时遇到的特殊难题之一。

赤道几内亚主要使用西班牙语,对中国医护人员来说,把复杂的治疗方案向中国患儿家长做出详细解释已经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而今要面对说西班牙语的爱德华多和家长,就更是难上加难。

“一般这类患者的手术治疗需要分几期,从治疗到康复,时间持续长达几年,康复情况也需要视具体情况再反复观察。我们最初想到的就是用语音翻译软件,跨越语言的鸿沟,向家长尽一切可能解释清楚。”陈珽医生说。

在“长颈鹿病房”里,“80后”护士长朱慧回忆,这在她的护士生涯中,是第一次遇到非洲患儿。过去一个多月,大量的沟通细节通过朱慧和她的护士团队来完成。

“我们护理团队使用的是一款可以支持汉语与西班牙语互译的手机翻译软件,文字和语音可以交互使用。”朱慧回忆。

“现在去打针!”“把孩子抱到小房间。”“要保持石膏的清洁干燥。”“需要给孩子重新换一个尿垫。”医护人员就这样不厌其烦地每天与家长沟通。

在“长颈鹿病房”,爱德华多与其他的中国小朋友一样,还可以阅读儿童科普医学绘本《长颈鹿病房的故事》。虽然爱德华多不识字,更不懂汉语,但五彩斑斓的绘本吸引着他,也减少了他对陌生医院环境的恐惧。

爱德华多和“长颈鹿病房”的护士们仿佛天生就是朋友。他看见朱护士长就伸出双手要抱抱。“哪怕打针,只要我在边上,他就很乖。”朱慧说。

赤道几内亚患儿爱德华多(左五)及家属,与新华医院“长颈鹿病房”的医护人员在一起。

米娅·唐娜也对新华医院“长颈鹿病房”的医护人员印象深刻。“中国医生的医术很高,医院里的工作人员也对我们很好。我们之前没抱特别大的希望,但是现在爱德华多恢复得很好,要感谢这些特别好的医生。”她说。

如今,已经回到浙江家中休养的爱德华多,正在等待治疗新周期的开启。9月中下旬,爱德华多还将重返“长颈鹿病房”进行复诊,并视情况开启第二期手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