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学术研讨会在京开幕 “北京方案”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

人民政协网北京9月19日电(记者 高杨) 这是一次关于骨髓移植学术的“王者盛宴”。主办方是世界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而协办者是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创建的国际首个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移植体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而与会者既有世界骨髓移植学大会主席、前主席,也有欧洲骨髓移植学会主席,以及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逾500位业内专家学者。

19日上午,在热烈的掌声中,“第五届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学术研讨会”宣布开幕。

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团队创建的国际首个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移植体系——“北京方案”,基本解决了困扰世界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来源缺乏问题的“世纪难题”, 让全球迎来共享“人人都有供者”的新时代而再次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骨髓移植的“世纪难题”

作为一种恶性血液疾病,白血病的死亡率位居儿童恶性疾病死亡率的第1位、成人恶性疾病死亡率的第6位。在多数人脑海里,人一旦患上了白血病,就等同于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本次大会中方主席黄晓军教授

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骨髓移植治疗技术的出现,却又被看作是上帝为眷念白血病人而为之打开的一扇求生之门。不过,就算白血病人的求生之门开了,白血病患者就一定真的能获得“新生”?

根据西方当时这一骨髓移植治疗技术的传统理论,骨髓移植需要供者和接受者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一致。而按照这一理论,世界上这种相合的几率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只有1/2,兄弟姐妹之间只有1/4。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全相合的概率更是只有十万分之一。这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主流社会结构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以及“少子化”倾向已经明显的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而言,骨髓供体来源不足,已经威胁着人类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

打破供者不足的“瓶颈”,让白血病患者人人都享有供体,俨然成为这一时期全球科学家的共识。然而,人类发展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每一次的历史进步,都不会一帆风顺,期间都会或多或少伴随着革新者的艰辛探索,以及对传统继承与“逆传统”的博弈。而在世界白血病治疗技术的探索和为捍卫人类生命的进程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和他的研究团队,正是在继承传统和“逆传统”的辩证法中,用了近20年时间,探索出了一条通向白血病患者人人都享有供者的“天路”。

世界骨髓移植大会前任主席Yashihisa kodera教授

这条“天路”在经历了国内外同行无数次“质疑——完善——再质疑——再完善”之后,2016年被世界骨髓移植最高学术机构正式命名为“北京方案”,并被向世界推广,成为目前全球治疗白血病的主流方案。

“北京方案”解决了什么问题?

对于“北京方案”的核心内容,和其在治疗白血病领域的作用,日前台湾大学一位骨髓移植专家有一个形象而通俗易懂的比喻。

他说,“‘北京方案’,对人类贡献主要在于,他让人类除了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之外的所有白血病患者,人人都能找到供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也是黄晓军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的常英军表示,治疗白血病唯一的办法就是骨髓移植。然而,按照传统理论,骨髓移植需要供者和接受者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一致。但这种相合的几率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只有1/2,兄弟姐妹之间只有1/4。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全相合的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因此,从世界范围看,骨髓供体来源不足成为扰白血病治疗的世界性难题。

要解决供者来源问题,最好方案就是单倍型,简单地说是在HLA不完全相合的情况下进行移植。

事实上,早在1989年,黄晓军就开始从事血液病临床及实验研究但都不成功。而彼时,世界各国也纷纷开展“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研究,这种方法只要求一半配型相合就可以,即“半相合”。

黄晓军解释说,人类的遗传基因一半来自父亲,另一半来自母亲,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染色体有一半相吻合。这就意味着,只要是有亲缘关系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甚至堂表亲之间,都有可能符合要求。如果这一研究取得进展,那么供者来源就不成问题了。因此他带领团队,从1996年开始进行探索。

世界骨髓移植大会主席Daniel Weisdorf教授

遗憾的是,造血干细胞中有一种T细胞,不仅能抗肿瘤、抗感染,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力也同样大。因而,采用“半相合”技术进行移植,常会出现令人头疼的“抗宿主病”。由于接受移植的患者排异反应非常大,移植后生存率仅为20%。为应对这个问题,国外医学界的研究,普遍着眼于将T细胞去除。这可以说是当时传统做法,但完全去掉T细胞后,患者术后出现感染和复发的几率又有所升高,所以,“半相合”技术没能得到推广普及。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违反上述去T做法,会被人认为是“逆传统”也非主流。黄晓军只能调整思路,他要在“传统”上采取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的方式。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中华传统文化,期待从中“求解”。

“西方文化比较直接,不好的东西就要去掉。而东方文化则更加辩证和具有柔韧性。”黄晓军认为,正如T细胞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因此不必完全扼杀它。他说,我国有一个成语叫“先抑后扬”,如果前期把T细胞的功能先抑制下去,等到后期再把它发挥出来,这样前期它既不会抵抗宿主,后期又能发挥抗感染作用。

自此,黄晓军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启了人体内抑制细胞排异功能的机制,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原创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体系。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经过几年的“失败、继续、再失败、再继续”的多次轮回。

黄晓军除了每天坚持早上六点多到病房看病人,晚上8、9点才离开单位回家,他的团队成员许兰平、张晓辉、王昱、常英军、赵翔宇、孔圆等也都在他带动下处于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周末的科研设计讨论会、下班后的临床试验讨论会、随时进行的电话讨论临床和科研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黄晓军研究团队夜以继日的艰辛努力下,基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抗胸腺球蛋白诱导免疫耐受的多项关键预处理技术获得突破,该团队终于成功地进行了非体外去T细胞的单倍型移植,使单倍型移植的应用和推广从梦想变为现实。

欧洲骨髓移植学会主席Kroger教授

2000年,黄晓军的第一例“不去T细胞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康复出院。

“完成第一例、第二例,并不代表你就成功了,因为一个好的临床方案需要持续稳定的效果。所以,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黄晓军说。

“北京方案”为何会被世界推崇?

记者注意到,在今天的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对于黄晓军团队创立的世界首个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移植体系都表现出极大兴趣,很多专家在本国、本地区都是知名教授和专家,但对于“北京方案”的追问细到每一个环节。与会者认为“北京方案”为人类捍卫生命做出了中国贡献,但由于很多学者来自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地区,对“北京方案”在本国和本地区实施的成本高地和技术能力有些拿不准。

对此,世界骨髓移植大会主席Daniel Weisdorf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骨髓移植目前世界上基本上有三种方案,一个是美国的,二是欧洲的,但目前欧洲单倍型移植一半以上运用的就是“北京方案”。。他说,欧美方案主要依靠的是骨髓库提供配型,美国虽也做单倍型,但效率远低于“北京方案”。同时,Daniel Weisdorf表示,“北京方案”有一个明显特点是价格低、治疗速度快,不像欧、美方案实施至少需要3到4个月,有时会因时间而延误治疗最佳期,而“北京方案”实施时间会很短。

Daniel Weisdorf表示,中国这几年骨髓移植进入快速上升期,与“北京方案”有着密切联系,“北京方案”和欧美方案比,病人治疗成本要低了很多,尤其是对于中国和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北京方案”更具竞争力。

世界血液与骨髓移植大会前主席、日本知名骨髓移植专家Yashihisa Konera表示,“在我看来,‘北京方案’和美国及欧洲方案相比,更重要的是用‘北京方案’治疗后,白血病复发率比较低低,治疗后病人生存率达到70%—80%以上;而骨髓移植后,一旦白血病复发了就等于这个移植白做了,病没治好。根据跟踪病例,仅复发率一项,‘北京方案’在三种方案中是最低的,相对来说美国的方案要高一些。”在Yashihisa Konera表示,“北京方案”是目前美国方案、欧洲方案三个中,复发率最低,生存率最高的,因此,“北京方案”更具推广价值。

“北京方案”虽然由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和他的团队创立,但“北京方案”的名称却是世界骨髓移植学会命名,而“北京方案”并不仅仅是解决了“人人有供者”的问题,它还包括一些列治疗程序,乃至用药等整个系统。黄晓军在会议期间表示,“北京方案”虽然说道国际社会同行们的赞许,但自己还是觉得“北京方案”还有很多需要攻克的难题,“北京方案”还算不上最好的方案,他表示,除了结合目前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去攻坚克难,还要向美欧同行学习。

世界骨髓移植大会主席Daniel Weisdorf来自美国,他自己就在美国方案中心工作,他认为“北京方案”在世界具有推广价值,同时他说,他本次把回忆放在北京,就是带着合作诚意来的,他要与中国同行一起,加强借鉴“北京方案”,与中国同行合作,共同为白血病治疗继续探索。

此外,记者了解到研讨会期间,还将举行“第五届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艺术研讨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