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克图的“长枪短炮”

文/陈忱

中国画报协会会长胡守文在为“视觉记忆”丛书《中国纪实摄影家作品集》(共四卷)作序时写到,“作为社会的人,无论你有多么崇高,苦恼和幸福会滋生,欣喜和伤感会伴随。生活,就是这样无情。每一次纠结和克服的过程,都是在亢奋与焦虑、期待与渴望中渡过。这些时间的刻度都被岁月漫化着,消解着。而人的精神流变却在社会的进步中获得提升。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社会成长的缩影。我们用图片再现着人类种群的不朽,再现着国家和民族的精巧绝伦和气势磅礴,于是,我们用自己手中的“长枪短炮”,加入了历史创造和延续的行列……!”这套丛书的主编就是陶克图。

陶克图在拍摄途中

他把著名摄影家蔡尚雄、敖恩洪、吴寅伯、张韫磊、茹遂初五老的作品编辑成《人民画报社/五老作品选》,把摄影家侯贺良的作品编辑成《侯贺良作品/飞越山东》,把摄影家巴义尔的作品编辑成《巴义尔作品/蒙古人们》,在朋友和领导们再三劝说下,他把自己的作品编辑成《陶克图作品/告别贫困纪事》。这四本一套的中国纪实摄影家作品集一经出版,受到业内和相关领域的关注和好评,人们不仅看到了当年开国元勋们的风采及那个时代的变迁,也看到了山东省和内蒙古、宁夏两个自治区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变化,其中许多图片重点纪录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发展的成果,特别是纪录了贫困和告别贫困的珍贵变化。

陶克图作品(一)

陶克图是蒙古族的“老北京”,地道的北京话和帝都的“老理(礼)”在他身上充盈散发,加之草原民族的基因属性,豪爽和细致同时体现在为人处世上。当然,豪爽和直率是相连的。他也总是因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自认为“热心”帮忙的一件事,被朋友误解。而了解陶克图的朋友反而喜欢这种率真和坦诚!

他曾任宁夏画报社副总编辑,除了参加重要会议,各种照相机的“长枪短炮”和摄影背心,已成为工作时的标配。有时身上背着,脖子上挂着五、六台相机,一场活动下来,微胖的陶克图,已大汗淋漓,在场的人只看到一个灵活的胖子摄影家在跑前跑后,作为嘉宾的座位上没有人,桌子上摆着陶克图的桌签。

陶克图作品(二)

陶克图更多的时间除了纪录周遭世界的变迁,创作时最重视的是图片内容的思想性对社会发展的碰撞与进步的作用。“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的使命感,使他没有时间用自己的摄影作品去哗众取宠或在合成上“弄虚作假”,虽然许多摄影家和爱好者都乐此不疲的在这方面搞“跨界”,但责任担当与良知,是他选择纪实图片摄影的出发点。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这项工作后,他一直把镜头对准民生热点、生存环境、和社会变迁中的人和他们的喜怒哀乐。

陶克图作品(三)

在宁夏工作期间,为了反映宁南山区的贫困问题,并唤起人们对如何走出贫困的思考。他多年跟踪拍摄,并先后编辑出版了《跨越》《走出大山》《丰碑》《兴水富民》等专辑。

他的摄影《水啊,水》《老龙潭的诉说》《三上庙评》《走出大山》《追赶太阳的人们》《来自上黄的启示》《以工代赈在海源》《成绩写在大地上》《话说源头活水来》等系列作品,使观者在平实无华的图片中,感到震撼、喜悦和心灵的洗涤!

2003年,陶克图走进“非典”病房,用镜头纪录了哪生与死的较量,其作品《来自非典一线的报告》荣获宁夏第七届摄影艺术展纪实类金奖和宁夏新闻摄影奖。同时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全国优秀摄影工作者”荣誉称号。

陶克图作品(四)

2010年,陶克图作品《我等不及要用它》和《太神奇了!这东西也能煮饭》同时获得联合国2010年度“清洁能源改变生活”国际摄影大奖金奖,并成为联合国历史上唯一两幅作品同时获得该项大奖的摄影家。

陶克图作品(五)

由于他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宁夏卫视为他拍摄了纪录片《老陶印象》,还连续多年应邀担任“感动宁夏人物”评委及电视栏目策划等等。

陶克图近影

现任中国画报协会副秘书长、学术研究部主任的陶克图,背着照相机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关注的依然是民生及环保和社会公平、公正的纪实主题。用“长枪短炮”纪录民生中的贫困及改善和变化,用图片展示着对社会的关注和企盼。纪实摄影己经成为他的照相机举起时的不二方向和选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