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懂了科学家,给他们探索自由

摘要:也许站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的视角,才更能理解这种科学探索奖对中国的意义,就像站在今天看二十年前的腾讯,看四十年前改革之初的中国。那时候,我们能更理解饶毅教授这句话:我们需要有自己原创的发现,和原创的发明,才能引领我们中国往更深更高。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刚刚这条消息,没有“出事了”,没有“震惊了”,没有“吓尿了”,没有“不转不是中国人”,却注定是一条会在科学圈刷屏的新闻。腾讯基金会于腾讯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宣布,马化腾与著名科学家饶毅,携手杨振宁、李培根、施一公、潘建伟等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科学探索奖”,腾讯基金会将投入10亿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资助该奖项,每年将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方面资助5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

看到这个消息,才能读懂半个月前马化腾深夜在知乎的那个问题: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这是小马哥提的问题吗?怎么又大又空?曾有人怀疑这是一个假马化腾,还有人说这个问题暴露了马化腾和腾讯的焦虑。看到“科学探索奖”的新闻,你也许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样的灵魂拷问后面憋着这样一个大手笔,原来这个问题心忧的不是自家公司,而是这样的科学关怀。

这个消息最触动我的,不是腾讯基金会10亿的大手笔,也不是参与者在科学界的大名鼎鼎众星闪烁,更不是奖金的丰厚,而是这个奖项的设计中处处体现着对科学探索和科学家的尊重,对未来和更远世界的关怀,完全“科学家说了算”,没有干扰,没有干预,没有功利,没有半点儿出资者将自己的私心私利凌驾于科学之上的操控欲。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说,兴趣是最好、最持久的动力,而不是功利。——是啊,真正懂科学的才明白,科学研究需要钱,需要团队,需要重视,更需要这种免于功利、免于“有什么用”追问的自由探索空间。无用即是大用,兴趣和好奇心驱动下的自由探索,是科学精神的真谛。

终于有人懂了科学,他们要的是这种自由,探索的自由,免于功利考核的自由,几个月几年不用出成果、不用发表论文的自由。

总有人误解着科学家的追求,把自己所爱的强加到科学家身上。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类似“英雄枯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文章刷屏,拿刷屏的小鲜肉和默默无闻的科学家比,为科学家鸣不平。科学家的社会贡献那么大,小鲜肉有什么贡献呢,却每天占据着头条和热搜,拍一场戏露个脸的收入比得上科学家一辈子的收入,凭什么呢?需要降低对娱乐明星的关注,而让科学和科学家更多被关注。――针对这种论调,我写过一篇题为《对不起,科学家不需要你说的那种垃圾热度》的评论,我在评论中说:科学家需要这种像关注明星那样的网络热度吗?我跟好几个科学家聊过,他们不需要,不仅不需要,甚至很多时候刻意躲着媒体,逃避舆论聚焦。因为过多的报道和关注,会对他们的工作形成干扰。

这是科学家需要的热度吗?不,这是媒体、舆论、营销号需要的热度。这不是对科学和科学家的致敬,而是一种身份消费。问问科学家,听听科学家的意见,就会明白他们所追求的不是热度,而是探索的自由。最好的关爱,就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安静的科研氛围,别去打扰和消费他们。舆论和媒体看成宝贝的热度,在真正的科学家看来,也许就是垃圾。科学天然带来一种反热度的高冷气质,天然是小众的,孤独的,不需要不懂的人装得很懂的样子,不需要不三不四的人去凑热闹,不需要上头条成热点。他们追求的是自己的研究得到圈内认同,获得行内业内热度,而不是脑残粉式的大众热度,不需要什么“吓尿”“吓晕”“厉害了”之类的马屁体滋养。

所以我说这个“科学探索奖”是真正对科学和科学家的致敬,这个奖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评审将坚持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的原则,真正让评审机制、流程和评审结果由“科学家们说了算”。同时,科学探索奖的评审将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所有科研成果不以商业诉求为目标。——两个字,就是自由,由科学家说了算,免于行政、资本和舆论等科学共同体之外的权力干扰的研究自由。

这才是科学最需要的,一个纯粹的学术和研究环境。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了北大一群数学家的故事,题目叫《特区》,报道了北大是怎样给一群年轻的数学家创造了一个去行政化、免于学术之外事务干扰的特区,他们在这个特区中自由地研究,不必填各种表,不必忧心于房价,不必臣服潜规则,想干点啥就干点啥,在这个理想的小环境中专注研究,当世界疯狂时,一个数学家可以在数学中发现一种无与伦比的镇定剂。在我看来,“科学探索奖”也给青年科学家创造了一个特区,在这个特区里,真正像杨振宁院士所说,能鼓励年轻人走进科学技术的领域,去探索未来和更远的世界。

也许站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的视角,才更能理解这种科学探索奖对中国的意义,就像站在今天看二十年前的腾讯,看四十年前改革之初的中国。那时候,我们能更理解饶毅教授这句话:我们需要有自己原创的发现,和原创的发明,才能引领我们中国往更深更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