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上海这个老地名已不再 但这个老地方的人又相聚在一起

东方网记者张欢11月29日报道:40年前,你在哪里?在上海,城市的建设发展导出了一代代居民的迁徙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40年,上海人的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沧海桑田,从照相机还颇为“稀罕”的年代走来,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旧日“老家”的面貌。

但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曾经的“张家宅”老居民们却格外幸运。尽管这个老地名已然不再,但那些老宅,以及从前的那些人、那些事却被摄影机捕捉并保存。重启历史影像的按钮,当事人的记忆阀门被打开,在今天下午石门二路街道“阳光家园”举行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重回张家宅”主题活动上,老邻居们再次聚到了一起。

图片说明:张家宅地区今昔样貌(图片来源:话匣子)

北京西路与新闸路之间,东至石门二路,西抵泰兴路,这就是很多人记忆中的“张家宅”。自新中国成立后,张家宅社区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多元化的居民结构和石库门街区风貌,一直是国内外媒体观察上海民生变迁的窗口。最先为这里的原住民“留档”的是来自日本的纪录片导演牛山纯一。1978年10月,他以静安区张家宅地区人们的生活场景为素材,拍摄了纪录片《中国新风:与上海市民一起生活》。在他的镜头下,有刚刚出生的小婴儿,有相伴而行的年轻恋人,有集体清扫路面的里弄日常,还有社区人家办喜事众人围观的生动场景。

40年过去了,镜头下的他们如今怎么样了?6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上海音像资料馆,发起了“找寻四十年前的你”全媒体征集活动,寻找片中人。几个月来,老影像迅速传播,老邻居们一一“冒了泡”。当年襁褓中不懂人事的娃娃已经留学归来,成为了一名职业壁画师;曾经是居委干部的女青年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传道受业解惑的高校教师。有的人搬了新居,在上海的乡土上追寻幸福;也有的人为了理想远渡重洋,客居他乡。当然还有更多人无法找到,但他们仍然留在昔日伙伴的记忆之中。在今天的活动中,近百名张家宅小区居民再次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居民们还获赠了一份精心制作的《重回张家宅》纪念明信片,社区的今夕风貌承载着旧日情怀,也展现着今朝的风采。

图片说明:40年前,鲁美玲怀里刚刚出生的小儿子已成为职业壁画师(图片来源:话匣子)

图片说明:时任张家宅居委干部的陆爱勤已桃李满天下(图片来源:话匣子)

祖籍广东的张家宅居民谢荣根今天带来了他于17年前拍摄的私藏影像。本世纪初,张家宅地区分批陆续拆迁。离别之际,老谢与亲戚朋友一起故地重游。“这是在善昌里,你们看,这是我爬到四楼拍的,那里就张家宅。”老谢一边指着画面一边回忆,彼时,他穿梭攀爬于里弄楼阁之间,从各种角度为张家宅留下了最后的影像。有趣的是,当主办方第一次见到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时,竟从其中的一个合影镜头里发现了业内的老前辈。原来,谢荣根的表姐正是曾经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告部经理唐可爱,这位被同行们称道的“广告皇后”也是一位张家宅人。

图片说明:谢荣根在展示自己于2001年拍摄的张家宅(作者摄)

伴随着今天的大聚会,石门二路街道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映展览系列活动也正式启动。事实上,除了40年前的影像,上海广播电视台在1998年、2018年也分别以张家宅社区为题材拍摄了两部纪录片。为了留下特别的纪念,经剪辑制作,一部综合了这三者的新片《阿拉张家宅》诞生,并于今天向老居民们展映。该片通过老资料与新视角的融合,勾勒出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上海人在衣食住行方面不断变化的轨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