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电信光网实现城区全覆盖、乡镇村村通

楚天快报记者张源通讯员余兴汉付树立韩治刚龚世强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们经常用日新月异这一词语来形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而用这一词语来形容中国电信事业的发展,最是恰当不过。

说到中国电信事业的日新月异,不用说十年前、五年前是什么样子,即便是说到几个月前,可能它的技术已经不再是新鲜的了。

(图为:电信工作人员进行设备维护)

电信事业参与生活

时间回溯到40多年前,那时候襄阳的普通家庭根本不敢想象安装电话,人们打电话还是“体力活儿”。在那个年代,打一个电话要一只手按住听筒,另一只手转动摇把,通过人工总机才能连线。农村里就更麻烦了,甚至要跑几十里地到乡镇邮电所才能打一个电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那时人们在电影里看到的一种美好生活。

1966年,武汉电信部门进行电话交换机更新换代,准备将德国生产于1932年的一套步进制自动交换机淘汰。襄阳电信部门偶然听说后,立即派人赶到武汉,把这套设备拉了回来,经过一番大修后便开始在襄阳使用。就是这个淘汰下来的“破烂”,竟然成了改变当时襄阳通信行业的“宝贝”,改变了襄阳一直使用人工交换机的落后局面,使当地的通信技术从人工迈向了自动,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襄阳成为当时湖北省内除武汉市以外第一个使用直拨电话的地级市。

虽然有了自动电话,但线路非常有限,很快就无法满足正常需要。这时,襄阳电信部门准备采取“借鸡下蛋”的方式扩大容量。1980年,他们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上马了容量10000门的自动交换机,推动了襄阳通信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1991年8月18日,对于襄阳通信业发展来说又是一个技术更新的里程碑,从西班牙引进的S-1240万门程控数字电话交换设备投入使用,襄阳一步跃进数字通信时代。到了1996年,襄阳地区程控电话已发展到了40万门,远超省内其他同级城市。

2015年11月20日,襄阳电信最后一台程控交换机正式退网关电,标志着襄阳电信在全省率先成为零TDM端局全光本地网,一步迈入以IP为核心、高速光网络互联的全光网新时代。

2015年12月19日,襄阳电信宣布全市“电信双百兆,助力‘智慧襄阳’建设”工程完成,成为全省首个“光网城市”。

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里,从当初的书信、电报、传统通讯形式到如今的智能手机时代、互联网生活,中国电信的事业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图为:襄阳电信工作人员向保康县金桥沟村委会干部介绍业务优势)

一根光纤万户希望

2016年初,全国发起“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旨在通过网络的开通改善农村的文化、经济、医疗、教育等问题。襄阳电信认真组织、积极参与、主动担当,使襄阳成为第一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2016年10月13日,襄阳市政府与中国电信湖北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投入3.2亿元用于“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建设。随即,这项工程开始在全市稳步向前推进。

2017年4月30日,随着保康县歇马镇金桥沟村最后一个光分线盒安装完毕,襄阳“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建设全部完成,比协议计划工期提前了3个多月。至此,襄阳市9个县(市、区)1395个村已实现光网全覆盖。

歇马镇金桥沟村地处保康县南部,海拔1000多米。当地经常跑山路的司机说,从镇上到村里,盘山公路至少有三十六道弯。虽然山高路遥沟深,却阻挡不了“电信普遍服务”迈进的步伐。

在这期间,中国电信襄阳分公司技术、施工人员沿着巍巍群山架杆搭线,让一根根光缆线扶摇直上,把宽带接进偏远乡村、高山村落,以前家家户户房顶上“架铁锅”看电视的日子一去不返了,高速网络和天翼高清电视直接通到村民家里,以前闭塞的山村与外面的精彩世界实现了连通,村民的生产生活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2018年12月6日,记者来到金桥沟村3组村民韩远喜家里,不少村民聚集在这里体验手机无线上网、咨询电信业务。韩远喜家也是中国电信保康分公司电信业务集中代理点,自村里宽带开通以来,已有50多户村民足不出村办理了涵盖4G、光宽、天翼高清电视的“共享家”套餐业务,也过上了互联网智慧生活。

在金桥沟村委会,村支书丁国啟介绍,村里共有281户1091人,目前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0多户,村里经济以蔬菜、烟叶种植为主,外出务工人员多。“村民都一直盼望着用互联网、信息化来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中国电信普遍服务进村后,光纤网络连接到家家户户,给金桥沟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

担任村干部多年的丁国啟对中国电信光网进村感悟更深。以前,他们到镇上拿文件、送材料,骑摩托车跑一个来回至少得花几小时,现在电脑联网后,坐在办公室里几秒钟就把工作搞定。

谭元发是金桥沟村唯一搞过“电商”的农户,他以前靠手机通话、数据流量上网,用QQ、微信、易信等方式推销自己生产的香菇、木耳、蜂蜜等农产品,可以以高于本地市场的价格销往陕西、四川等地,但他每月的通信费也居高不下,平均每月都在200元左右,最夸张的一个月花了600多元。现在村里通了宽带,谭元发成了金桥沟村第一批电信宽带用户。他说:“很多外地客商想要了解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和培植过程,没有网络,我的产品就不能被更多的客户看到。现在,这些内容我可以随时在网上直播,方便客户了解。另外,我还能坐在家里迅速了解和掌握外面的市场信息。现在家里宽带、电视、手机加一起一个月才129元,比我以前一个手机用得都还少。”

金桥村的变化只是电信普遍服务建设在襄阳市全面完成的一个标志性村组。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1395个村已实现光网全覆盖。中国电信网络的全面开通有效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为:襄阳电信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网络维护)

互动教学腾飞翅膀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信事业的不断进步,让人们与外面的世界没有了距离。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教育质量是电信普遍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2014年,襄阳市把“教育云工程”列入政府十家实事之一。2015年,襄阳市荆州街小学主动与保康县城关镇油坊街小学结对,开展专递课堂活动。荆州街小学教师在学校录播室上课,油坊街小学学生在教室通过视频远程同步听课,而且两校师生可以在线互动。专递课堂的推进,让地处山区的油坊街小学享受着与市区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获益颇多。

同时,遍布保康全县的“教学点网校”建设,通过先进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让偏远教学点的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师资教育,有效缓解了教学点教师少和资源匮乏的难题。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电信光纤网络的支撑下进行,全县学校如今已实现了宽带接通率、班班通配备率、教师人平一台电脑配备率、完全小学以上学校计算机教室配备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专任教师应用率、校园监控系统配备率、“教学点网校”乡镇覆盖率“八个100%”。

歇马镇欧店小学莫家垭教学点58岁的乔永斌老师,一个人扎根山区教书育人40年,是“全国模范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他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学生,以前想都没想过互联网教学,如今他和教学点的20多名小学生也体验到了互联网给传统教学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每周,镇小学的优秀教师会通过“专递课堂”给教学点的同学们远程讲授三节音乐、美术课,让这20多名山区小学生能够在学到文化课的同时,学习艺术课程,让他们能够得以全面发展。

这种“专递课堂”利用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解决了边远地区学校上不齐课、上不好课的教育难题,让农村学校与城市的学校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象莫家垭这样的教学互动点在保康还有很多,电信部门为真正实现互联网全覆盖,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电信施工队克服保康山区“地无三尺平”的特殊地貌和住户分散的障碍,在很短的时间内消灭了无网络村组,为襄阳市无网络村组“清零”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为:保康县通信扶贫惠民行动)

精准发力拔除穷根

在海拔700多米的保康县黄龙沟村“远启茶场”,10个高清摄像头在360度24小时“照看”着茶园,认养了茶园的外地客户,通过手机、电脑、电视,随时观察着有机茶园从种植、管理到采摘的全过程。

如今在襄阳各地农村的果园、鱼塘、特色产业农庄,这种远程监控系统在种养大户中已经非常普及。他们同时也是农村电商的主力军。目前,保康电商营运中心已入驻32家孵化企业,为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该中心在保康11个乡镇160个村设有电商服务点,他们经过前期调查,这160个村中有139个村在使用中国电信的宽带,稳定的信号可以让他们在浩瀚的电子商务海洋里遨游。

中国电信也以服务农村电商责无旁贷的姿态,为电子商务顺利进入农村提供保障,为农产品走出山村和农民增收助一把力,他们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地方政府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对此,中国电信襄阳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海鹰表示,中国电信通过推行互联网+智慧农业,增强了农户信息获取、利用能力,打造农产品生产、销售新体系,积极推进电商进村落地,有效推动精准扶贫和脱贫奔小康步伐。同时,电信部门以宽带、电视、手机为载体,打造的农村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三网融合、三屏互动,为农民朋友提供村级电视台、电商平台、信息交互平台、党员远程教育平台、便捷管理平台等,不断丰富着农民的文化生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