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3次读博7年,曾考2次39分,清华副校长:做好“笨人”

2019考研成绩刚刚公布不久,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准备开始二战,有的则准备找工作。可你见过考研3次、读博7年的“笨小孩”吗?(图片来自东方IC)

这位“笨小孩”叫薛其坤。1984年,出生于沂蒙山区的薛其坤开始考研,第一年考研,高等数学只得了39分。第二次考研,大学物理只得了39分。结果考了三次才考上中科院物理所。毕业的时候,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薛其坤只好跟着导师继续读博士,从事表面物理的研究。直到1992年6月,薛其坤才迎来转机,导师陆华把他送到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希望能通过联合培养弥补国内设备条件方面的不足。(图片来自东方IC)

东渡日本的仙台,和鲁迅先生做校友,薛其坤很是兴奋。让薛其坤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科研路上考验才刚开始,导师樱井利夫要求非常严格:一周工作6天,7点来实验室,晚上11点之前不许离开——时间不可误,风雨无可阻。樱井利夫的实验室号称“7-11实验室”。薛其坤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有的时候困得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图为薛其坤在演讲。(图片来自东方IC)

一年半之后,薛其坤凭借扎实功底和超常付出,他取得了一个科研上的重要突破——是7-11实验室三十年来最大成果。薛其坤终于感觉到,自己这个山东农村放牛娃脑海里朦朦胧胧的梦想,开始变得有一点现实,有一点真切了。他感觉到,他是可以接近梦想的了。1999年,他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满腔热忱地回到中国工作。图为薛其坤出席“2012两岸顶尖学院人才论坛”。(图片来自东方IC)

50岁这年,攻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重大发现,让薛其坤声名鹊起。这一刻,距离美国物理学家霍尔提出反常霍尔效应已经过去133年。而为此,薛其坤和他的团队已经努力了4年多。后来,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引起世界物理学领域轰动。著名诺贝尔奖物理学家杨振宁激动不已,“这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图片来自东方IC)

在清华大学,薛其坤有一个比“院士”还要响亮的名号——“7-11”教授,是说他早上7点扎进实验室,会一直干到晚上11点,而这样的习惯薛其坤坚持了20多年。回国至今,薛其坤已经培养出了17位博士后、72位博士和3位硕士。如今,薛其坤和他的团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清华大学在基础科学领域的一张“名片”。(图片来自东方IC)

由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领衔的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每当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薛其坤都会淡然地说:“每个人在成长路上的探索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用了3次机会考上研究生,花了7年时间读博。既然不是天才,那就做一个‘笨人’。”(图片来自东方IC)

2017年1月15日,薛其坤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奖金100万美元。不久,薛其坤应邀在央视‘开讲啦’栏目做演讲,主持人撒贝宁向他抛出一个问题:如何使用“未来科学大奖”的一百万美元奖金?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改善生活!”毫无迟疑的直率回答,瞬间逗笑了全场观众。(图片来自东方IC)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